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

居家照顧與技巧-疾病的徵兆與處理

(一)疾病產生的原因
  • 外因性:
  1. 物理性傷害-放射線、燙傷、觸電、外傷等
  2. 化學性傷害-藥物(如誤食農藥)
  3. 微生物-種類多,如細菌、病毒、黴菌、原蟲等感染
  • 內因性:組織器官阻塞或出血、免疫性疾病、過敏性疾病、代謝性疾病
  • 原因不明:多數惡性腫瘤
  • 容易罹患疾病原因:年齡、營養不良、過去病史、遺傳等
(二)疾病徵兆的觀察
  • 視:姿勢、表情、皮膚顏色、異常腫瘤、水腫、破皮、有無自發性動作
  • 聽:說話、咳嗽、呼吸
  • 嗅:身體氣味、傷口異味
  • 觸:皮膚溫度濕度、脈搏次數
(三)常見疾病的徵兆與照顧
  • 皮膚:
徵兆-
  1. 發燒⇨乾熱;激烈活動⇨發紅;貧血⇨蒼白
  2. 血中含氧量若低於正常⇨嘴唇、指甲發紺
  3. 黃疸病⇨皮膚、眼球鞏膜黃色
照顧方式-
  1. 觀察皮膚變化,在淋浴或擦澡前檢查全身
  2. 病變處盡可能避免刺激(肥皂、乳液、水)
  3. 無醫護人原指示,不可去除皮膚痂皮
  4. 接觸個案前後要洗手,觸診時動作要輕柔
  5. 接觸開放性傷口、體液或血液,或者更換潮濕床單時,要戴手套
  • 胸部與肢端:
徵兆-疼痛⇨供血不足⇨多為動脈粥狀硬化
動脈粥狀硬化-動脈管壁發生脂肪斑,阻塞物變大,血管內徑變窄,最後完全阻塞,會影響全身動脈,導致心絞痛、心肌梗塞、中風和肢體壞死。動脈粥狀硬化為不可逆的,只能減輕症狀,不能治癒。
  • 危險因子-高血壓、過重、遺傳、抽菸、壓力、高膽固醇、高脂肪飲食、年齡增長、缺乏運動、糖尿病、男性
  • 減緩症狀方式-多運動、均衡飲食、減輕壓力、戒菸、減重
  • 心絞痛 / 狹心症-冠狀動脈粥狀硬化,血管腔變狹窄,通過血流減少,供給心肌的氧氣與養分降低而導致。
⇨特徵:胸悶、壓迫感、重壓感、燒灼感、消化不良
⇨胸痛:輻射至領部、牙齒、頸部、左肩、左手臂、上腹,常見為左
 手臂尺側,少數人只感覺到輻射痛,而無心前區疼痛。
⇨持續時間:<20-30 mins
⇨伴隨症狀:呼吸困難、蒼白、出汗(盜冷汗)、頭昏、心悸(心跳
        過速)、軟弱、眩暈
⇨促發因素:過度用力(解便、運動)、吃大餐、情緒亢奮、心理壓
    力、天氣太冷/熱
⇨處理方式:
  1. 停止所有活動,安靜休息
  2. 舌下含服硝化甘油(NTG),若胸痛未消失,則每五分鐘含一片,直至緩解;若服用3~5片仍未緩解,應立即就醫,可能為急性心肌梗塞
※應隨時備有新鮮的硝化甘油,其有效期限為六個月,需存放於暗色瓶中,若藥效夠強,服用時舌頭會有麻辣感,頭部有發脹與搏動感
 ⇨預防方式:
  1. 在從事費力的活動前,先舌下含服一顆硝化甘油,如運動、吃大餐、性交、情緒緊張等
  2. 過重者需減輕體重
  3. 養成規律生活與運動
  4. 戒菸 
 ⇨硝化甘油副作用:頭痛、低血壓、眩暈、臉潮紅,會逐漸減輕
  • 急性心肌梗塞:嚴重且威脅生命的心臟病,因心肌缺血導致心肌壞死,干擾心臟推送血液,若壞死心肌細胞太多,則病人無法活。 
⇨症狀:
  1. 胸痛-與心絞痛類似,但較為嚴重.屬於突發性,持續15~30分鐘,甚至更久,無法藉由休息或NTG緩解。 
  2. 噁心、嘔吐、虛弱
  3. 出汗、蒼白
  4. 生命徵象改變-脈搏不規則、呼吸困難、血壓下降
  5. 焦慮感
⇨注意事項:
  1.  當發作者呼吸心跳停止,需立即施行CPR
  2. 在急性期,須住加護病房 
 ⇨重要照顧措施:
  1.  觀察是否再度心臟病發作、生命徵象的變化
  2. 降低個案焦慮感 
周邊血管疾病-四肢血流發生障礙,缺氧與積聚過多廢物,造成組織損傷 。
  • 症狀:疼痛、刺痛、皮膚乾燥、感覺缺損、四肢蒼白、腿部潰瘍 
  •  照顧方式:
  1. 避免肢體受傷,潤澤皮膚,若出現龜裂或指甲增厚,應立即就醫
  2.  緩解疼痛方法-保暖、適當姿勢(避免翹二郎腿)、戒菸、依醫囑服用血管擴張劑
  3. 控制糖尿病、血壓與體重
  • 貧血: 血液中紅血球數目、構造或功能異常,導致血液攜氧量降低。
原因-
  1.  飲食:缺鐵、維生素B群、葉酸
  2.  出血
  3.  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疾病與治療,如白血病、化療等
  4.  紅血球的遺傳性疾病,如蠶豆症、鐮刀型貧血、海洋性貧血
徵兆-蒼白、暈眩、 呼吸急促、用力時呼吸困難、心悸、疲倦、怕冷及腸胃問題。
治療-消除病因,如出血者給予輸血,缺鐵者補充鐵劑。
照顧方式-
  1. 個案易感到疲倦,導致活動量減少,提不起勁,此時應給予適當休息,並節省體力消耗,從事一些感興趣的靜態活動。
  2. 營養補充,如肉類與奶類,可增加維生素B,新鮮蔬果含有豐富葉酸,肝臟含有鐵質。
  3. 口腔護理,減少口腔炎與感染。 
  4. 密切觀察個案生命徵象的變化。
  • 出血 :大量急速失血可造成低血量性休克;少量腦出血也可能造成死亡。
原因-
  1. 外傷
  2. 血管壁破壞(如高血壓導致腦出血)
  3. 血管周圍組織受破壞(胃潰瘍出血、肺結核咳血)
  4. 止血機轉不健全
  • 血小板數目太低→皮膚點狀出血、流鼻血、腸胃道出血、解血尿
  • 凝血因子缺乏→輕微外傷後出現關節或軟組織的局部血腫
型式-
  1. 皮下紫斑
  2. 關節血腫 
  3. 鼻黏膜出血
  4. 牙齦出血
  5. 全身性出血:血尿、便血、吐血、生殖器異常出血
伴隨症狀-臉色蒼白/發紺、疼痛、腫脹不適、恐懼不安、局部腫脹變形、運動障礙
生命徵象改變-呼吸脈搏次數增加、血壓下降。
照顧方法(有出血傾向的個案)-
  1. 長時間安靜
  2. 若有關節內出血,應多休息、冷敷、服用止痛劑 ,倘若疼痛劇烈,可就醫抽出關節內積血
  3. 出血停止、腫脹消退後,依照醫囑輔導個案進行權範圍關節運動,以免不動合併症 
  4. 口腔、鼻腔出血須小心清潔,預防感染,凝血塊勿強行剝除 
  5. 出現吐血、咖啡色嘔吐物或解黑便,應立即就醫
  6. 消化道出血須暫停進食,插鼻胃管,照顧者需注意鼻胃管暢通,避免呼吸道阻塞合併症
  7. 便血時,注意會陰部及肛門清潔 
  8. 身體部位出血,可在指示下運用冰袋、冰枕,使血管收縮而達止血,也可藉由繃帶、敷料,以手指壓迫傷口或止血點壓迫止血
  9. 肢體出血時,可將患肢抬高於心臟,減少出血與腫脹 
  10. 避免受傷,設置防滑保護措施
  11. 測量血壓迅速確實
  • 發燒:若體溫超過41.6度可能導致腦損傷或死亡 
  • 消化性潰瘍: 胃酸刺激所形成,有時發生於食道下端,當發生在胃小彎稱為胃潰瘍,而發生在十二指腸第一部分稱十二指腸潰瘍。
 原因-
  1. 胃酸過度分泌:情緒壓力、刺激性食物、藥物(類固醇或阿斯匹靈)、飲用過量咖啡或酒
  2.  胃腸黏膜分泌不足
徵兆-
  1. 腹痛:胃潰瘍→飯後立即疼痛;十二指腸潰瘍→飯後2~3小時,上腹飢餓疼痛,且有時在半夜痛醒
  2. 胃灼熱感、嘔酸
  3. 噁心、嘔吐,出現咖啡色殘渣 ,解黑便,甚至吐血
照顧方式-
  1.  充分休息,降低身心壓力,調整生活型態
  2. 避免刺激性食物 
  3. 溫和飲食,少量多餐,勿過飽或過餓,避免倉促進食
  4. 牛奶、食物或制酸劑可中和胃酸,緩解疼痛 
  • 噁心與嘔吐: 兩者經常併發
 原因-腸阻塞、嚴重疼痛、藥物或化療的副作用、異味
 照顧方式-
  1. 暫停進食,直至問題消失,若有放置鼻胃管,則應抽出胃內容物
  2. 保持側臥
  3. 少量多餐,溫和飲食 
  • 異常排便:包含便秘、腹瀉、失禁、腸胃脹氣等。
觀察糞便形狀、疼痛、次數、顏色,若上腸胃道出血,糞便為黑柏油色,痔瘡或直腸出血,會有紅色血便。
影響因子-
  1. 年齡:老年腸道運動降低,糞便通過腸道速度變慢,容易便秘。
  2. 飲食:新鮮蔬果、高纖飲食可促進腸道蠕動,產氣食物(洋蔥、豆類、甘藍菜)會導致便秘,牛奶會使胃產氣過量。
  3. 液體:太少糞便會乾硬,一天應攝取2000-2500cc的水。
  4. 活動量 :充足運動可促進腸胃蠕動,維持肌肉張力。
  5. 藥物:如抗生素可能造成腹瀉,止痛藥可能造成便秘,鐵劑會造成糞便黑硬,制酸劑會造成腹瀉或便秘。
  6. 隱私:隱蔽環境,避免造成困窘。
  7. 心情:焦慮、害怕會導致腹瀉或脹氣,情緒低落、憂鬱會造成便秘。
  8. 習慣:固定時間解便有助於預防便祕,可以選在早飯後或睡前。
  9. 診斷性檢查:服用顯影劑,會造成便秘 ,可透過翻身改善。
  10. 疼痛:腹部或會陰手術,個案可能因怕痛而不敢上廁所;腸道手術可能造成麻痺性腸阻塞;痔瘡或腸脹氣也會導致疼痛。
糞便填塞-
  1. 導致糞便滯留、滲漏、堆積、硬化 
  2.  症狀:長期便秘、腹痛、腹脹
  3. 長期不動者易發生
  4. 脹氣預防方式:少食用產氣食物與口香糖、避免用吸管進食、
  5.  解除方法:灌腸、肛管留置、藥物
腹瀉-
  1. 觀察糞便顏色、性質、量、氣味與排便次數。
  2. 照顧方式:
  • 清流飲食
  • 避免咖啡、酒精、過冷或過甜飲食
  • 嚴重時暫停進食,多補水與電解質,或適當搭配藥物
  • 避免皮膚受傷,使用較柔軟衛生紙、溫水清洗或塗氧化鋅軟膏
大便失禁-無法控制肛門括約肌 
  1. 好發於老人與神經受損者
  2. 可經腸道訓練改善,如固定時間排便,頻繁者2-3小時一次,或依醫囑使用甘油塞劑,搭配熱飲,以上都須經醫護人員指導。 
  •  排尿:正常人一天約排尿1000-1500cc。
影響因子-
  1. 攝入液體(種類/量): 如咖啡、酒精、茶會利尿。
  2. 年齡
  3. 食物: 高鹽飲食會抑制排尿。
  4. 疾病與藥物: 如利尿劑。
  5. 環境溫度、隱密度。
  6. 排尿次數: 會受液體攝取種類、量、習慣、環境、疾病影響。如左心衰竭會使夜間回心血流量增加,導致夜尿頻繁。
正常時間與次數- 起床或睡前大多會進行排尿,清醒時二至三小時一次,睡覺時通常不會,除非尿量過多。
異常排尿- 觀察顏色、清澈度、氣味、量與沉澱。若有尿急、頻尿、燒灼感、疼痛、排尿困難,應立即就醫治療。
泌尿道感染- 
  1. 女性會因尿道短,受到糞便汙染,導致大腸桿菌入侵。
  2. 尿瀦留:因時常膀胱脹滿,使黏膜缺血,滋生細菌。
  3. 存留導尿管→破壞尿道與膀胱黏膜→無法正常排尿→無法排出菌
  4. 尿路阻塞、憋尿→膀胱時常膨脹、尿液逆流等
  5. 性行為頻繁、孕婦  
膀胱炎- 會有燒灼感、頻繁排尿、急尿、下背痛、血尿、濁尿、腹痛、全身不適、寒顫、發燒、噁心、嘔吐等。 
照顧方式-
  1. 攝取充足水分
  2. 不要憋尿
  3. 性交後排空膀胱,並喝兩杯水 
  4.  保持會陰清潔
  5. 知道感染症狀,有不適立即就醫
  6. 定期檢查
  7. 酸化尿液:小紅莓汁
  8. 避免咖啡、酒精
  • 頭痛
需診斷病因,如惡性高血壓,因舒張壓大於130 mmHg,造成劇烈頭痛、嗜睡,須盡速就醫。
照顧方式-
  1. 知道性質(部位/嚴重度)。
  2. 避免疲倦、飢餓、興奮、酒精與一些特定食物(如香腸、巧克力)。
  3. 安靜休息可以減緩偏頭痛或緊張型頭痛(長時工作、月經前或停經期) 。
  4. 調整姿勢: 腦缺血引起頭痛,應採頭低臥位;腦壓升高引起的頭痛,則應抬高床頭。
  5. 環境保持燈光暗、安靜、舒適與通風。
  6.  依醫囑應用熱敷(緩和肌肉收縮)與冷敷(使血管收縮,疼痛遲鈍)。
  7.  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,緩和肌肉收縮。
  8. 依醫囑使用止痛藥,緊張性頭痛可能需要依醫囑施打局部麻醉。
  9. 使用鬆弛方法,如深呼吸、聽音樂等。 
  • 糖尿病: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失靈,早期無症狀,在台灣佔1%~2%,運用飲食或藥物控制併發症。
嚴重症狀- 多尿、暴飲暴食、傷口癒合不易、視力減退、手腳痠麻、刺痛。
低血糖(胰島素)休克- 血糖 < 50 mg/de,飲食與運動配合不當,有時控制良好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有低血糖。
  1.  原因:進食不足、生病、體力透支、胰島素過量。
  2. 症狀:冒冷汗、發抖、心跳過速、飢餓、軟弱、頭痛、心理發慌、頭暈、頭痛、視力障礙、說話障礙、神智不清、昏迷、精神不佳、焦慮不安。
  3. 照顧方式:輕度者立即服用含糖食物,如砂糖、果汁、汽水等;神智不清或昏迷應立即就醫。 

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

居家照顧與技巧-基本生命徵象


  • 生命徵象可以反映出生理三個部份的功能:呼吸、心臟、體溫。
  • 測量目的:了解身體狀況的改變,並判斷是否發生威脅生命。

(一) 體溫


  • 核心溫度:指身體深部組織的溫度,如胸腔、腹腔。
  • 體表溫度:指皮膚的溫度,較易受環境影響。
  • 影響體溫因素:
  1. 年齡-新生兒與嬰幼兒因下視丘(體溫調節中樞)發育未完全,容易受環境與活動影響,造成體溫較不穩定。老年則因皮下脂肪的減少,血液循環變緩,活動量降低,造成體溫偏低,應注意保暖。
  2. 性別-女性皮下脂肪較男性厚,因此在相同年齡與體型的情況,女性體溫會略高於男性。
  3. 時間-正常人的體溫一天大約有0.5~1度的變化,日間略高於夜間。人體體溫最低是在午夜到清晨六點,而體溫最高是在傍晚四點到晚上八點。
  4. 活動-運動與活動會促進代謝,產生熱能,使體溫升高。
  5. 飲食-營養不良與禁食者因缺乏能量而導致體溫下降。進食冷熱食品會暫時影響口腔溫度。
  6. 荷爾蒙-內分泌的異常會影響體溫,例如甲狀腺亢進會使體溫上升。女性月經週期也會讓體溫有略微變化。
  7. 情緒-激烈的情緒,如緊張、憤怒、恐懼都有可能影響體溫。
  8. 疾病-外傷、過敏、惡性腫瘤、細菌或病毒感染,都會導致體溫上升。
  9. 環境-除了環境溫度外,濕度也會影響體溫,若環境中濕度高,身體水分較不易散失,而散熱能力降低。
  10. 測量部位-正常成人口溫約在36.5~37.5度,腋溫在36~37度,肛溫則在37~37.8度。一般而言,肛溫>口溫>腋溫。
  • 發燒:成年人口溫或耳溫在37.5度以上。
  1. 寒顫-結束時體溫會升高1~4度。
  2. 呼吸加快-新陳代謝增加。
  3. 口渴-呼吸加快,水分喪失所造成。
  4. 心跳加快-體溫上升1度,基礎代謝率增加13%,心跳每分鐘增加八次。
  5. 蒼白、皮膚冰冷-表面血管收縮。
  • 體溫過低:
  1. 發抖、失去記憶、判斷力差。
  2. 心跳、呼吸及血壓下降,皮膚會呈現冰涼發紺。
  3. 心律不整、意識喪失,對疼痛刺激無反應。
  • 體溫計:
  1. 水銀體溫計-腋溫的溫度計頭端較扁平,而測量肛溫的則較粗短,口溫介於二者之間。測量時,口溫放於舌下測量,腋溫放置在腋下(至少十分鐘),肛溫則置於肛門1~3公分(至少一分鐘)。
  2. 額溫槍-使用前須做室溫校正,於受測者額頭前2~3公分測量,紅外線光點不可接觸到受測者的眼睛。額溫的測量易受測溫頭與受測部位距離、室溫、量測角度與受測者油脂影響,所以比較不常使用。
  3. 電子體溫計-一般市面的電子體溫計多是量口溫的,因此要置於舌下,至少三分鐘。
  4. 耳溫槍-裝上耳套,避免交互感染,測量時,輕拉個案耳朵,三歲以前往後下方拉,三歲以後向後上方拉。耳溫槍置於外耳道,聽到嗶嗶聲才放開測量扭,停留三秒再取出。
  • 有下列情況者,禁止測量口溫:
  1. 六歲以下孩童
  2. 意識不清或躁動
  3. 使用氧氣罩
  4. 臉、頸、口鼻受傷或手術
  5. 插鼻胃管
  6. 呼吸困難、張口呼吸、鼻塞感冒
  7. 精神疾病患者
  8. 口腔疼痛
  9. 個案不願意
(二) 脈搏:每次心跳血液通過動脈的波動。
  • 強度:靠近心臟強度較大。
  • 正常速率:60~90次/分,平均72次/分。不同年齡層會不大相同,新生兒(一個月內)可達每分鐘130~140次,嬰兒(一歲內)每分鐘115~130次,幼兒與兒童每分鐘約在80~120次,成人每分鐘72~80次,老年每分鐘60~70次。
  • 測量部位:
  1. 橈動脈-最常使用,在腕關節內面與大拇指同側處。
  2. 顳動脈-昏迷時可採用
  3. 頸動脈-昏迷時可採用
  • 影響脈搏的因素:
  1. 年齡-年齡越小越快,越年長則逐漸趨緩。
  2. 性別--女性快於男性。
  3. 荷爾蒙-腎上腺素與甲狀腺素分泌較多時,脈搏會增快。
  4. 血壓-血壓降低,脈搏加快。
  5. 體溫-發燒時脈搏上升。
  6. 情緒-興奮時脈搏增加。
  7. 疼痛-輕度至中度疼痛,脈搏速率增加,但重度疼痛時,脈搏速率減慢。
  8. 活動-運動量增加,脈搏速率上升。
  9. 飲食-菸、咖啡、茶會使脈搏上升。
  10. 藥物
  • 測量脈搏注意事項:
  1. 受測者維持舒適及平穩姿勢。
  2. 活動後至少休息十五分鐘。
  3. 測量時,以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三指指端輕按。
  4. 通常要測量一分鐘,不可用力加壓。
  • 心律不整:
  1. 跳動間隔長短不一。
  2. 脈率過快或過慢。
  3. 跳動消失。
(三) 呼吸
  • 正常呼吸:自然發生、無需費力、規律進行。
  • 呼吸速率:14~20次/分
  • 影響呼吸速率得因素:
  1. 大腦皮質-人類可以暫時控制呼吸。
  2. 化學刺激-血氧與二氧化碳變化。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,呼吸會加快。
  3. 年齡-年齡越小越快,越年長則逐漸趨緩。
  4. 性別--女性快於男性。
  5. 血壓-血壓降低,呼吸加快。
  6. 疾病-心臟病與糖尿病會影響呼吸速率。
  7. 藥物-鎮定劑與麻醉劑會使呼吸變慢變深。
  8. 情緒-興奮、害怕、憂慮、憤怒、緊張。
  9. 活動-運動量增加,呼吸速率上升。
  10. 氣壓-氣壓低時,氧因含量不足,以至於呼吸速率變快變深。
(四) 血壓:當心臟收縮與舒張時,血液通過動脈血管,而對血管壁產生壓力。
  • 正常血壓值(收縮壓/舒張壓):120/80 mmHg
  • 高血壓:收縮壓超過140mmHg,舒張壓超過90mmHg
  • 影響血壓變化的因素:
  1. 年齡-年長者血壓較高,嬰幼兒血壓較低。
  2. 性別-男性略高於女性。
  3. 體型-過重會導致血壓較高。
  4. 活動-運動量增加,血壓上升。
  5. 姿勢-站立時血壓高於平躺或坐姿。
  6. 溫度-外界溫度下降,血管收縮,血壓偏高。
  7. 疼痛-輕度至中度疼痛,血壓增加。
  8. 測量部位-右>左;下肢>上肢。
  9. 情緒-興奮、害怕、憂慮、憤怒、緊張,血壓上升。
  10. 飲食-菸(尼古丁)會使血管收縮,血壓上升;酒精會使周邊血管舒張。
  11. 藥物與疾病
  • 測量血壓注意事項:
  1. 個案手臂與心臟呈水平。
  2. 壓脈帶平放於距手肘2~3公分處。
  • 姿位性低血壓:由臥姿或蹲坐姿突然站立,導致血壓下降,會出現眩暈、眼前發黑、臉色蒼白、冒冷汗,甚至昏倒。易發生於長期臥床病患與服用降血壓藥物者。
⇨預防方式
  1. 定時測量血壓、按時服藥。
  2.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。
  3. 避免過量飲酒。
  4. 服用降血壓藥物後,2~3小時內壁面劇烈運動。
  5. 避免長時間站立,預防血液積於下肢。
  6. 改變姿勢要平緩。
⇨若個案改變姿勢時出現頭暈等症狀,應立即協助其躺臥,並抬高下肢。

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

簡單的滿足-學府路手工小籠包。蛋餅

地址:新竹市東區學府路66號
營業時間:6:00~11:00
公休日:週一
電話:0919-735-165

我很喜歡到處吃不同的早餐,這陣子又特別想吃厚皮的小籠包,大概已經有五六年沒吃了,特別想念那樣的滋味。所以....我這個行動派立馬在網路搜尋了ㄧ家風評不錯,離我家也不至於太遠,停車也算方便的小籠包早餐店。趁著國慶連假,帶著很高的期待來了,幸好沒讓我失望~

這是店家外觀,小小間的,在竹中和十八尖山附近,座位不多。

你可以直接點餐,也可以填單子,就放在蒸小籠包的料理臺前,它的菜單非常簡單,就像店名ㄧ樣,小籠包、蛋餅(原味)、蔥花蛋、荷包蛋四樣,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手工麵皮,所以第一次來訪的朋友,真心推薦小籠包跟蛋餅,不便宜但也不算高昂。

這是菜單

我是個名副其實的貪吃鬼,兩種都超想試的,所以就點了一份蛋餅,三顆小籠包,及熱豆漿。小籠包一籠會有八顆,如果是跟我一樣貪吃,或食量比較小,那可以選擇單點,價格沒什麼差。

這是蛋餅,煎的「恰恰」,正是我的最愛,外酥內軟,蛋香十足,好吃極了~

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小籠包,真的超美味,皮Q有彈性,一口咬下,肉汁就流了出來❤❤❤

早晨來一杯熱騰騰的豆漿,真的是一大享受,胃都暖和起來了^ _ ^

以上是我的用餐經驗,簡單的古早味,滿滿的飽足感,推薦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試一試!(隔天因爲太好吃了,立馬又拉爸媽去吃一回,嘿嘿嘿..)

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

微生物免疫學-細菌的遺傳

(一) 認識基因體(genome)
  • 定義:一個生物體中遺傳物質的總和
  • 遺傳物質的所在處:
  1. 染色體(chromosome)上-多數基因(gene)皆於此
  2. 粒線體(mitochondria)與葉綠體(chloroplast)-部分真核生物
  3. 質體(plasmid)-部分細菌與真菌 
  •  組成:DNA ※些許病毒以RNA作為遺傳物質
(二) Bacterial DNA
  • 外觀:多為 single circular loop (真核為 linear)
  • DNA套數:haploid /one copy (真核為 multiple)
  • size of bacterial genome:0.5-13 Mb (10 bp = 3.4nm)
  • 擬核 (Nucleoid) :僅發現於原核生物,無核膜包圍的核區(nuclear region),亦稱為核體(nuclear body)或染色質體(chromatin body)。DNA與蛋白質緊密纏繞,必須濃縮至細胞的十分之一。
  • Replication fork

  • oriC site:細菌複製的起始點,A=T較多
  • Termination :
  1. Tropo IV-剪斷重黏
  2. dif (DNA片段) / XerCD (酵素) -重組

(三) Bacterial DNA Transcription
  • sigama factors:屬於RNA polymerase,結合於 promotor (-10/-35)
  • sense DNA = mRNA
  • antisense DNA = template for RNA synthesis

(四) Bacterial RNA Translation
  • start codon:AUG → formyl-methionine
  • stop codon:UAA / UGA / UAG
  • 搖擺現象(wobble)屬於一種退化 (degeneracy)
  • ribosome site:
  1. A-帶有下一個胺基酸的tRNA接合處
  2. P-此位tRNA的胺基酸會接在A位胺基酸後面,而空的tRNA移至E位
  3. E-空的tRNA離開
  • polyribosomal complex 
  • inducible operon:lactose catabolism in E. coli
  • normal time- close (repressor 抑制 O site)
  • 有 lactose時- lactose可作誘導物(allolactose inducer),與 repressor 結合後,使 repressor 不活化 
   → positive regulation of lactose operon
  • cAMP會與CAP結合,並啟動 promotor 
  • cAMP 作為訊號,可反映環境中營養物質濃度
  • 當葡萄糖多時,cAMP濃度低,反之,若環境中葡萄糖濃度不足,cAMP升高 
  • repressible (抑制型/回饋式) operon:Arginin operon
  • normal time- open
  • 有充足的 arginin- arginin可作抑制訊號(corepressor),與 repressor 結合後,抑制 promotor 
  • post-transcriptional control:
  • RNA-mediated repression of protein synthesis
  • 當調節的RNA(為noncoding RNA)與mRNA結合後,即分解mRNA,或抑制其進行轉譯
  •  bacteria-short RNA; human- miRNA
  •  目的-因應環境改變

 (五) Mutation
  • base substitution (常見) - single base change
  1. transition - purine→purine (A,G) or pyrimidine→pyrimidine (C,T)
  2. transversion - purine↔pyrimidine
     ⇨結果:point mutation
  • silent 無表型 → same aa (搖擺現象)
  • missense 錯義 → different aa = conservative mutation ⇨ lose/gain function [ex- 鐮刀型紅血球]
  • nonsense 無義 → stop codon ⇨ protein truncation(縮短)
  •  base number change
  1. insertion - purine→purine (A,G) or pyrimidine→pyrimidine (C,T)
  2. deletion - purine↔pyrimidine
           ⇨結果:frameshift mutation 移碼突變 → mostly no function = null mutation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[ex-亨丁頓舞蹈症]

(六) Repair of Mutation
  • mismatch repair
  • light repair (only found in microbs) - need photolyase (主要修復因UV照射所產生共價鍵結的突變,多為TT dimer)
  • excision repair

(七) Ames test for carcinogen(致癌物)
  • 為一種細菌回復突變試驗,利用突變的沙門氏菌(無法在無組織胺環境生存),放進袋測培養液中,觀察有無組織胺生成。

(八)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
  • 定義:由同一代相鄰細胞轉移基因,而不是透過有性或無性生殖,使細胞由一母代變二子代的垂直基因轉移 (vertical gene transfer)。
  • 重組 (recombination)
  • general recombination
  1.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-最常見,相似DNA片段做交換
  2. non-homologous recombination 
  • site-specific recombination 
   ⇨舉例
  1.  bacteriophage (噬菌體) 插入至宿主細胞染色體
  2.  沙門氏桿菌鞭毛的相變化(phase variation) 
  •  Transpositional recombination 轉位性重組
  • 應用:散播抗藥性基因
  • 方式
  1. conjugation-由帶有性腺毛(conjugation sex pilus, 由fertility plasmid合成)的革蘭氏陰性供體細胞與無性腺毛的接受者相連,並相互靠近直至直接連結,進行基因轉移,常發生於腸桿菌,不一定要同一種類才能散播。
  2.  transformation-粗糙型菌落可接受死的平滑型細菌基因轉移,而轉型成平滑型菌落,可從外界取的DNA的細菌,我們稱它「competence」。
  3. transduction- 透過噬菌體幫忙傳遞基因,分為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/ specialized (restricted)  transduction。
  4. transposons- 基因可從原基因座「跳躍」至另一個基因座,這些基因稱jumping genes,而這些細胞帶有一種酵素稱transposase。

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

立體貓咪拉花-框影咖啡


地址:台北市信義區莊敬路214號
電話:02 2758 6512
營業時間:11:00-21:00
FB官網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heWhoCafe
注意:六日會限時!

今天我要介紹的是一家網評不錯的咖啡廳-框影咖啡。

沿著莊敬路,向捷運方向直走,就可以看見招牌,店位於二樓,所以別懷疑,看見旁邊狹窄的樓梯,就勇敢地往上走吧!


店面小小的,很溫馨,,理論上應該有隻可愛的店貓,可惜今天牠在休息,沒看見~TT

貼心事件1:我是一個人去用餐的,店家卻給我兩人的空間,讓我可以置物,也能悠閒用餐。
貼心事件2:提供插座與各式充電線,不額外收費,so sweet~
貼心事件3:廁所外有燈排顯示是否有人,裡面實在太令人驚訝了,什麼都有,衛生棉、梳子、髮膠、防曬等,從來沒見過設備如此齊全的公用洗手間。

來看一下環境↓↓↓





接下來,來抱怨一些小缺點吧~
小缺點1:餐點冷冷地,不夠熱。(但不影響調味,味道清淡,不會過油過鹹,很不錯)
小缺點2:飲料換購折抵金額有點摳(只能折20),所以如果想喝有招牌貓咪立體拉花的飲品,加上餐點和服務費,至少也要將近四百。

我點的是奶油起司飯(飯類可免費續一碗),然後換購一杯熱拿鐵~拉花真的很Q,但荷包大失血😖😖😖。詳細菜單店家FB上有,我這就不多放了。

我的餐點↓↓↓



總體而言,我覺得如果想體驗立體拉花,或是想安靜讀書(人潮多時有點吵),可以點一杯熱拿鐵或歐蕾系列的飲品;那如果是來吃午飯的,建議不用換購,從原本附餐飲料挑選就好,不然真的拿到帳單會嚇一跳,噴太多錢了😱😱😱。

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

北醫高人氣美食-找餐2店

地址: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284巷20弄27號
電話:02-2738-0067
營業時間:週一至週日 8:00-14:00

今天早上兩節沒課,適合悠閒的吃個早餐,腦海中立刻閃過這家早餐店😋😋😋~它的高人氣讓人不注意都難,那就是在北醫口衛大樓附近的「找餐2店」。廢話不多說,趕緊來看看美食吧^^

這是菜單~


有漢堡、吐司、三明治等選擇,種類不多,但口味還滿多的,有些口味寫在黑板上,但要11:30後才會提供哦!(有機會我一定要來試試😎😎😎)

我點的套餐(法式鮪魚+薯泥+沙拉+鮮奶茶)

 

再看一張可口的餐點照~


總體來說,環境不大但挺溫馨的,餐點很好吃,鮮奶茶是無糖的,很健康也不會沒味道,沙拉給的滿大方的,搭配酸甜的醬料,不會像凱薩醬油膩(雖然我還蠻喜歡的),法式吐司很軟,蘑菇跟鮪魚調味的不錯,以大多女生的食量,可以吃得很飽,但對學生來說,價格比較高(我這餐是$130)。
如果是北醫附近的朋友們,有時間,有預算,不妨去試看看~

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

桃園靜謐餐廳-14F手作甜點。家庭料理

地址: 327桃園市新屋區石牌嶺石牌里12鄰
營業時間:10:00–18:30
公休日:周二與周三
FB官網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4floor/
官網:https://lovejaybyrain.wixsite.com/14floor

電話: 0909-928-186

這篇食記用不太一樣的方式呈現給大家~

《影片簡介》



這家餐廳很特別,位於田野間,十分隱密,食材新鮮美味,許多香草、菜葉都是自己種的(自然農法),沒有農藥,也沒有肥料,這可是比有機更嚴苛的栽種方式。菜單會不定時更新,當天我是預定無菜單套餐,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打電話預約。

來到14F不只能品嘗美食,還學到很多農業相關資訊(覺得不但填滿胃,還長知識了^^),來到桃園新屋,不來這裡走一遭就太可惜了!



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

居家照顧與技巧-基本需要

(一) 馬斯洛(Maslow):需求層次理論


一個健康的人,能藉由自身的知識、能力、意志力等,在沒有他人的協助下,去完成生存的基本需要。當一個人無法實現基本需要,可能會危及生命或影響行為表現。

(二) 生理需要的重要性與照顧方式

1. 知覺的需要:能接受或正確解釋環境中所傳出的知覺刺激,是維持生存最重要的。
    

 環境刺激能維持我們每天正常功能,當我們無法正確判讀刺激或產生適當反應,會產生焦
 慮不安、害怕、憤怒等情緒。
    
 出現問題:
 a. 感覺缺失-接受刺激的能力受限,如中風的人出現肢體麻痺的狀況,即使被燙傷也沒有
  感覺。
 b. 感覺剝削-當環境刺激嚴重不足時所導致,使人無法正常執行功能。例如管灌病患由於
  長期缺乏從口腔進食,無味覺刺激,導致味覺喪失;長期約束病患容易導致其行動受
  限;躺床的病人可能因為缺少與他人互動而產生社交障礙。

 照顧技巧:
 提供個案感覺刺激,如協助病患更換不同形式衣物(睡衣、居家服等),掛上日曆與時
 鐘,依照日夜調整室內光線,使其對於時間的轉換有所感覺;鼓勵個案多與家人、朋友、
 鄰居互動,對於無法下床的病患,則可提供收音機、報章雜誌或書籍;多與個案談論不同
 話題,可刺激其回憶與組織思考。

2. 活動的需要:人類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需要之一。



 影響活動的因子:
 a. 年齡-生理機能退化、肌肉萎縮、骨質疏鬆。
 b. 疾病與自療-骨折、外傷、關節炎、腦中風(造成肢體麻痺)、脊髓損傷、帕金森氏症、低
  血壓(造成頭痛)、心臟病(造成活動無耐受力)
 c. 情緒-哀傷、憂鬱、沮喪,容易降低外出動機。
 d. 心理-缺少關愛與支持,容易降低與人交流意願。
 e. 外在環境-氣候、溫度、光線、輔具、安全措施。

 出現問題:
 a. 影響對自我形象看法
 b. 不能自由活動→減少與他人互動溝通→產生知覺剝削

 照顧技巧:
 依據不同情況,提供適當措施,增加個案活動量,減少因長期缺乏活動引發的合併症。

 a. 協助個案下床活動,可以採漸進式活動方式。
        
 協助個案慢慢起身,在床的邊緣坐穩
稍微活動手腳
能自行平衡坐穩,就可開始練習走路(要注意安全,防止個案因體力不支摔倒)

 b. 定時變換姿勢,約每兩小時翻身一次,避免皮膚產生褥瘡,可利用枕頭給予身體適當支
  撐,增加舒適度。

 c. 做全範圍關節運動 ,可維持關節與軟組織活動性,也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,預防肌肉萎
  縮與關節僵硬。

3. 休息與睡眠的需要:

 休息代表「寧靜、安詳與放鬆」,充分的休息不但能消除緊張情緒,也有助於健康的維
 持,降低身體的不舒服。但重要的是休息不代表不活動,而是依據每個人不同需求,有不
 同的休息的方式,如對於久坐的上班族,下班後去健身房的慢跑可能是一種休息;然而對
 於高勞力的工作者,可能回家躺在床上,聽聽音樂才是休息。
    
 睡眠是休息的一種,我們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,因為細胞能用這段時間新生,
 修補組織,讓身體成長。然而並不是睡越多越好,睡眠時間以健康成人來說應為七到八小
 時,當睡眠時間超過九個小時,反而會有反效果,出現疲累、頭痛、沒有自信、憂鬱的症
 狀。而長期的睡眠不足,初期亦會有疲累、頭痛的症狀,有的人還會出現噁心、冷漠、倦
 怠、易怒、煩躁等徵兆;中期則會產生激動、神經質,或是對任何事皆無感覺或反應的現
 象;若進入晚期,則可能就會有幻想或妄想的狀況了。

 影響休息與睡眠的因子:
 a. 年齡-睡眠量隨年紀增長而下降。老年者會出現睡眠中醒來頻率高。
 b. 睡前習慣-有的人沒有完成睡前例行的習慣,會產生睡眠障礙。
 c. 刺激-睡前若受過度身心刺激,就會較難入睡,如咖啡因、過量飲水、飢餓、疼痛等。
 d. 環境-陌生的房間或是噪音等。
 e. 疾病與藥物

 照顧技巧:
 滿足生理的舒適,如衛生、保暖等,降低個案緊張焦慮的情緒,用熟悉的物品如枕頭,增
 進安全感,保持日間活動,協助個案有充足的睡眠。
    
 ※若欲幫個案進行身體清潔,可能會傷及其自尊,增加個案的焦慮與不安,因此要進行清
  潔時,務必先詢問個案意願與執行方式,並做好隱私防護措施。

4. 營養的需要:營養是個體透過攝食,消化吸收,並利用營養物質的過程。


 營養狀況良好表徵:
 a. 有活力、有生氣、有精神
 b. 皮膚光澤紅潤
 c. 頭髮亦具光澤且富彈性
 d. 口腔黏膜紅潤平滑、無腫脹潰瘍
 e. 牙齦堅固、無出血腫脹
 f. 眼睛明亮清澈且濕潤,黏膜呈現粉色,
 g. 肌肉骨骼堅實有張力、無疼痛。
    
 營養狀況不佳表徵:
 a. 易疲倦、虛弱無力
 b. 皮膚粗糙乾燥且蒼白,易有水腫及斑點
 c. 頭髮乾燥易脆斷,稀少易脫落
 d. 口腔黏膜紅腫潰瘍、嘴角裂
 e. 牙齦鬆軟、易出血
 f. 眼睛乾燥充血且黏膜蒼白
 g. 肌肉骨骼鬆弛無張力,可能會有萎縮或畸形的狀況。


 影響食物攝取與營養狀態的因子:
 a. 年齡-嬰兒與青少年對營養需求較大,老年者只需維持正常營養需求即可。
 b. 飲食習慣-宗教文化、飲食偏好、生活方式等。
 c. 感官反應-色(視覺)、香(嗅覺)、味(味覺)。
 d. 健康狀況-如消化道功能障礙個案,可能因為口腔潰瘍、腸胃炎、腸阻塞等,干擾食物
  攝取、消化吸收,導致營養不足;有些疾病會需要特別的飲食,像糖尿病需要控制糖分
  攝取、痛風病患需要低嘌呤的飲食;生病可能會減少身體活動,而降低食物攝取量,但
  亦可能因要修補組織,增加營養需求量。
 e. 情緒-哀傷、憂鬱、焦慮。
 f.  經濟

 照顧技巧:
 良好用餐環境(衛生舒適),食物與餐具的擺設,食物的溫度控制,並降低個案生理的不
 舒服(如止痛劑),照護者的態度應溫和關切,且具備耐心,以上都有助於個案進食。進
 食前先協助個案如廁、洗手與清潔口腔,讓個案採舒適姿勢,並給予是當支托,鼓勵其自
 行進食,必要時從旁協助,不要催促,進食完畢協助個案漱洗,並採半坐臥姿或坐姿二十
 至三十分鐘,以幫助消化。

 管灌食:
 a. 原因-厭食症、憂鬱症、口腔疾病/手術、嚴重噁心/嘔吐、吞嚥困難、意識不清/昏迷
 b. 定義-直接將食物灌入胃、十二指腸、空腸(小腸)
 c. 種類-前三由鼻腔插入,後三則是經由外科手術直接插入
  (1)鼻胃管灌食
  (2)鼻十二指腸灌食
  (3)鼻空腸管灌食
  (4)食道造廔管灌食
  (5)胃造廔管灌食
  (6)空腸造廔管灌食
 e. 照顧方式
  (1)   剛插入管子應避免立即灌食,要等15~20分鐘,才不會導致病患因不適而引發嘔吐
  (2)   每次灌食前,需檢查鼻胃管位置是否正確,可藉由檢視鼻胃管的課度及反抽胃液等動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加以確認
  (3)   灌食時,個案應採坐姿,或抬高床頭三十度以上,且須維持姿勢至灌食後三十分鐘
  (4)   為了避免管子堵塞,每次灌食前後均需以20~30cc的溫水潤滑管子
  (5)   每次灌食量約250~300cc,灌食速度不宜太快,空針不宜拿得太高
  (6)   灌食時,避免將空氣灌入,可適時將管子反折,否則會導致病人腹脹
  (7)   鼻胃管應以安全別針固定於衣服
  (8)   若個案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脹、腹痛、便祕、持續咳嗽等症狀應立即就醫
  (9)   每天應進行鼻胃管護理,保持鼻腔清潔,檢視鼻腔周圍皮膚完整性,固定紙膠,若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有鬆脫應隨時更換
  (10) 每天需清潔口腔黏膜,保持口腔黏膜濕潤,避免乾燥

5. 腸道排泄的需要:

 正常人體排泄:
 每天1~2次 ,且不依靠輔助方法,如軟便劑、輕瀉劑、灌腸、塞劑等。

 影響排便因素:
 a. 飲食-高纖維飲食、產氣食物,使腸道膨脹,刺激腸蠕動,因此助於排便
 b. 水分-多時糞便鬆軟,反之,少時則較為硬實,較不易排出
 c. 活動-活動量高可增加腸肌與腹肌的張力,促使腸蠕動
 d. 心理-焦慮、緊張、害怕易增加腸蠕動,導致腹瀉,悲傷則易減少腸蠕動,導致便秘
 e. 神經系統-神經損傷、排便訊息傳遞受干擾、肛門過約肌功能
 f. 腸道病變-感染或疾病,腸發炎時會導致腹瀉;當腸內有腫瘤時會造成阻塞,導致便秘
 g. 藥物-含鎂易腹瀉,含鋁易便秘,顯影劑會使糞便呈白色
 h. 環境-盥洗設備的型式、適用性、隱私性
 i. 年齡-老年人腸道功能降低,腸胃蠕動變慢,而容易便秘
 j. 手術-麻醉反應或害怕傷口疼痛裂開,尤其是接受會陰部手術或腹部手術的患者

 便秘造成的症狀:
 a. 糞便乾硬   d. 裡急後重   g. 噁心
 b. 腹脹     e. 頭痛
 c. 排便困難   f. 食慾不振
 
 腹瀉造成的症狀:
 a. 腹痛     b. 腸鳴     c. 腹脹     d. 疼痛

 促進排便的方法:
 a. 增加纖維素的攝取,如蔬菜、糙米
 b. 增加水分攝取,正常人每日應攝取2000~3000cc的水
 c.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→飯後會促進胃結腸反射
 d. 增加活動量
 e. 蹲姿排便→增加腹內壓力,若情況允許,臥床者可抬高床頭幫助排便
 f. 改善環境舒適及隱密感

 脹氣照顧技巧:
 a. 增加活動量
 b. 避免攝取產氣食物,如豆類、洋蔥
 c. 協助個案採膝胸臥式,可幫助氣體下移排出

 便祕照顧技巧:
 a. 早餐前喝冷飲,促使腸胃蠕動
 b. 解便時按摩腹部,由右向左順時針按摩
 c. 若有需要,遵照醫生指示服用輕瀉藥等

 腹瀉照顧技巧:
 a. 多喝水
 b. 減少刺激→減少進食,必要時需禁食4~6小時
 c. 使用柔軟衛生紙,或以溫水沖洗,預防破皮

6. 泌尿道排泄的需要:
 
 泌尿系統的功能:
 a. 排出含氮廢物
 b. 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

 影響排尿因素:
 a. 水分-少時尿液較深,多時尿液較淡
 b. 活動-少時會減少尿液排出,肌張力降低容易造成尿瀦留
 c. 疾病-尿路結石、攝護腺肥大會阻礙尿液排出,尿路感染會導致疼痛或頻尿,糖尿病或
        尿崩症的患者會有多尿現象,腎衰竭、休克、發燒、大量出血可能導致少尿或無尿
 d. 壓力-緊張焦慮會導致頻尿,但過度焦慮則會阻礙排尿
 e. 藥物-利尿劑、鎮靜劑、麻醉劑、止痛劑、維生素(影響顏色)等
 f. 環境-氣溫高低與盥洗設備
 
 正常人體排尿:
 a. 每日約5~6次
 b. 白天2~3小時一次,夜裡偶爾一次
 c. 每小時不應少於25cc,每日尿量不少於500cc
 d.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1200~1500cc的尿量

 異常人體排尿:
 a. 無尿-24小時尿量小於50cc,泌尿道阻塞、腎衰竭皆可能導致無尿
 b. 少尿-24小時尿量約100~500cc,可能是休克、創傷、不當輸血、腎功能障礙所引發
 c. 排尿困難-解尿前後疼痛或困難,可能是泌尿道感染、尿路狹窄、膀胱阻塞引起
 d. 頻尿-感染、心理壓力、懷孕、利尿劑引起
 e. 解尿灼熱感-尿道口有熱痛感,可能因尿道感染或受刺激引發
 f. 尿瀦留-膀胱無法排空,導致尿液積聚,可能由神經肌肉受損或尿路阻塞引發
 g. 尿失禁-尿液不自主排出,可能是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、神經損傷、膀胱炎導致
 h. 閉尿-腎臟無法製造尿液
 i. 多尿-每日排出量大於2000cc,可能是尿崩症、糖尿病、慢性腎臟疾病、利尿劑等引發

 促進排尿方式:
 a. 採式當姿勢-男性站姿,女性坐姿或蹲姿
 b. 增加水分攝取-尿量增加可預防感染,每日2000~3000cc的飲水量
 c. 促進肌肉放鬆-溫暖便盆,或以溫水沖洗會陰,亦可採溫水坐浴,或增加環境隱密性等
 d. 刺激解尿-聽流水聲,雙手浸泡於水中,或按摩大腿內側
 e. 維持正常排尿-2~3小時排一次尿

7. 呼吸的需要:應該最先被滿足的基本需要腦、心、腎對氧需求尤為敏感,一個人若停止
 呼吸七分鐘,即會導致腦損傷,停止呼吸超過十分鐘,就可能導致死亡

 呼吸的正常型態:
 a. 成人12~20次/分,節律規律
 b. 自然平順、不費力
 c. 胸部兩側對稱移動

 異常呼吸的徵兆:
 a. 皮膚-蒼白、發紺,濕冷而黏
 b. 呼吸-短促困難,須以坐姿呼吸,容易疲勞
 c. 意識-焦慮→不安→混亂→不清
 d. 呼吸時有痰音

 照顧技巧:
 a. 姿勢-坐姿或坐臥姿,可在頭部或背部墊枕頭,嚴重者可將枕頭放置胸前或桌上,讓個
        案向前微靠,頭與雙手放在枕頭上
 b. 深呼吸-有助於肺下部換氣,使分泌物移除
 c. 有效咳嗽-有助於排出分泌物,使肺擴張,採坐姿為佳,利用枕頭支托胸與腹,先深呼
        吸三次,屏氣數秒,收縮胸肌與腹肌,接著咳嗽,每次深呼吸後的咳嗽次數不可超過兩
        次。若咳嗽方式不對,用力過猛,反而會增加心、肺、腦的負荷。
 e. 翻身與下床活動-預防分泌物積聚在肺,促進血液循環,臥床個案須至少每兩小時翻一
        次身,每日下床2~3次,每次至少坐在椅子上20分鐘以上。
 f. 水分-有助於使肺的分泌物排出,每日正常成年人應飲水2000~3000cc。

 氧療法:
 a. 功用-可緩和低血壓
 b. 注意-有危險性及副作用,因此須遵守以下注意事項
  (1)氧氣需溼化,若乾燥會刺激黏膜
  (2)依醫囑執行
  (3)周圍不可吸菸、使用油劑或會產生火花的物品
  (4)隨時觀察個案,了解其呼吸困難是否改善

 拍痰:
 a. 目的-除去呼吸道的分泌物,增加肺功能,對支氣管炎、痰多或肺部擴張不全的個案很
        有幫助
 b. 概念-利用手部拍痰,鬆動黏附於氣管上的痰,藉由咳出或抽痰改善呼吸
 c. 方法-手成杯狀,在背部規律拍擊,每部位拍3~5分鐘
  (1)肺上葉⇨仰躺,頭抬高,由肩往下拍前胸左右側,也可站立於個案背後,由肩向下拍
             左右兩側
  (2)肺中葉⇨側躺,手臂放於胸前,可利用枕頭支托,由腰向腋下拍擊
  (3)肺下葉⇨趴臥姿,以枕頭支托腹部,使胸往下傾斜30度,由肺底往肩部左右拍擊
 d. 注意-拍痰者不可佩戴手錶或手鍊,亦不可留指甲,拍痰要避免於飯後執行,最好在飯
        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進行,還要避免拍到腎、胸骨、脊椎或疼痛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