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生命徵象可以反映出生理三個部份的功能:呼吸、心臟、體溫。
- 測量目的:了解身體狀況的改變,並判斷是否發生威脅生命。
(一) 體溫
- 核心溫度:指身體深部組織的溫度,如胸腔、腹腔。
- 體表溫度:指皮膚的溫度,較易受環境影響。
- 影響體溫因素:
- 年齡-新生兒與嬰幼兒因下視丘(體溫調節中樞)發育未完全,容易受環境與活動影響,造成體溫較不穩定。老年則因皮下脂肪的減少,血液循環變緩,活動量降低,造成體溫偏低,應注意保暖。
- 性別-女性皮下脂肪較男性厚,因此在相同年齡與體型的情況,女性體溫會略高於男性。
- 時間-正常人的體溫一天大約有0.5~1度的變化,日間略高於夜間。人體體溫最低是在午夜到清晨六點,而體溫最高是在傍晚四點到晚上八點。
- 活動-運動與活動會促進代謝,產生熱能,使體溫升高。
- 飲食-營養不良與禁食者因缺乏能量而導致體溫下降。進食冷熱食品會暫時影響口腔溫度。
- 荷爾蒙-內分泌的異常會影響體溫,例如甲狀腺亢進會使體溫上升。女性月經週期也會讓體溫有略微變化。
- 情緒-激烈的情緒,如緊張、憤怒、恐懼都有可能影響體溫。
- 疾病-外傷、過敏、惡性腫瘤、細菌或病毒感染,都會導致體溫上升。
- 環境-除了環境溫度外,濕度也會影響體溫,若環境中濕度高,身體水分較不易散失,而散熱能力降低。
- 測量部位-正常成人口溫約在36.5~37.5度,腋溫在36~37度,肛溫則在37~37.8度。一般而言,肛溫>口溫>腋溫。
- 發燒:成年人口溫或耳溫在37.5度以上。
- 寒顫-結束時體溫會升高1~4度。
- 呼吸加快-新陳代謝增加。
- 口渴-呼吸加快,水分喪失所造成。
- 心跳加快-體溫上升1度,基礎代謝率增加13%,心跳每分鐘增加八次。
- 蒼白、皮膚冰冷-表面血管收縮。
- 體溫過低:
- 發抖、失去記憶、判斷力差。
- 心跳、呼吸及血壓下降,皮膚會呈現冰涼發紺。
- 心律不整、意識喪失,對疼痛刺激無反應。
- 體溫計:
- 水銀體溫計-腋溫的溫度計頭端較扁平,而測量肛溫的則較粗短,口溫介於二者之間。測量時,口溫放於舌下測量,腋溫放置在腋下(至少十分鐘),肛溫則置於肛門1~3公分(至少一分鐘)。
- 額溫槍-使用前須做室溫校正,於受測者額頭前2~3公分測量,紅外線光點不可接觸到受測者的眼睛。額溫的測量易受測溫頭與受測部位距離、室溫、量測角度與受測者油脂影響,所以比較不常使用。
- 電子體溫計-一般市面的電子體溫計多是量口溫的,因此要置於舌下,至少三分鐘。
- 耳溫槍-裝上耳套,避免交互感染,測量時,輕拉個案耳朵,三歲以前往後下方拉,三歲以後向後上方拉。耳溫槍置於外耳道,聽到嗶嗶聲才放開測量扭,停留三秒再取出。
- 有下列情況者,禁止測量口溫:
(二) 脈搏:每次心跳血液通過動脈的波動。
- 六歲以下孩童
- 意識不清或躁動
- 使用氧氣罩
- 臉、頸、口鼻受傷或手術
- 插鼻胃管
- 呼吸困難、張口呼吸、鼻塞感冒
- 精神疾病患者
- 口腔疼痛
- 個案不願意
- 強度:靠近心臟強度較大。
- 正常速率:60~90次/分,平均72次/分。不同年齡層會不大相同,新生兒(一個月內)可達每分鐘130~140次,嬰兒(一歲內)每分鐘115~130次,幼兒與兒童每分鐘約在80~120次,成人每分鐘72~80次,老年每分鐘60~70次。
- 測量部位:
- 橈動脈-最常使用,在腕關節內面與大拇指同側處。
- 顳動脈-昏迷時可採用
- 頸動脈-昏迷時可採用
- 影響脈搏的因素:
- 年齡-年齡越小越快,越年長則逐漸趨緩。
- 性別--女性快於男性。
- 荷爾蒙-腎上腺素與甲狀腺素分泌較多時,脈搏會增快。
- 血壓-血壓降低,脈搏加快。
- 體溫-發燒時脈搏上升。
- 情緒-興奮時脈搏增加。
- 疼痛-輕度至中度疼痛,脈搏速率增加,但重度疼痛時,脈搏速率減慢。
- 活動-運動量增加,脈搏速率上升。
- 飲食-菸、咖啡、茶會使脈搏上升。
- 藥物
- 測量脈搏注意事項:
- 受測者維持舒適及平穩姿勢。
- 活動後至少休息十五分鐘。
- 測量時,以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三指指端輕按。
- 通常要測量一分鐘,不可用力加壓。
- 心律不整:
(三) 呼吸
- 跳動間隔長短不一。
- 脈率過快或過慢。
- 跳動消失。
- 正常呼吸:自然發生、無需費力、規律進行。
- 呼吸速率:14~20次/分
- 影響呼吸速率得因素:
(四) 血壓:當心臟收縮與舒張時,血液通過動脈血管,而對血管壁產生壓力。
- 大腦皮質-人類可以暫時控制呼吸。
- 化學刺激-血氧與二氧化碳變化。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,呼吸會加快。
- 年齡-年齡越小越快,越年長則逐漸趨緩。
- 性別--女性快於男性。
- 血壓-血壓降低,呼吸加快。
- 疾病-心臟病與糖尿病會影響呼吸速率。
- 藥物-鎮定劑與麻醉劑會使呼吸變慢變深。
- 情緒-興奮、害怕、憂慮、憤怒、緊張。
- 活動-運動量增加,呼吸速率上升。
- 氣壓-氣壓低時,氧因含量不足,以至於呼吸速率變快變深。
- 正常血壓值(收縮壓/舒張壓):120/80 mmHg
- 高血壓:收縮壓超過140mmHg,舒張壓超過90mmHg
- 影響血壓變化的因素:
- 年齡-年長者血壓較高,嬰幼兒血壓較低。
- 性別-男性略高於女性。
- 體型-過重會導致血壓較高。
- 活動-運動量增加,血壓上升。
- 姿勢-站立時血壓高於平躺或坐姿。
- 溫度-外界溫度下降,血管收縮,血壓偏高。
- 疼痛-輕度至中度疼痛,血壓增加。
- 測量部位-右>左;下肢>上肢。
- 情緒-興奮、害怕、憂慮、憤怒、緊張,血壓上升。
- 飲食-菸(尼古丁)會使血管收縮,血壓上升;酒精會使周邊血管舒張。
- 藥物與疾病
- 測量血壓注意事項:
- 個案手臂與心臟呈水平。
- 壓脈帶平放於距手肘2~3公分處。
- 姿位性低血壓:由臥姿或蹲坐姿突然站立,導致血壓下降,會出現眩暈、眼前發黑、臉色蒼白、冒冷汗,甚至昏倒。易發生於長期臥床病患與服用降血壓藥物者。
⇨預防方式
- 定時測量血壓、按時服藥。
-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。
- 避免過量飲酒。
- 服用降血壓藥物後,2~3小時內壁面劇烈運動。
- 避免長時間站立,預防血液積於下肢。
- 改變姿勢要平緩。
⇨若個案改變姿勢時出現頭暈等症狀,應立即協助其躺臥,並抬高下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大家交流分享^__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