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健康的人,能藉由自身的知識、能力、意志力等,在沒有他人的協助下,去完成生存的基本需要。當一個人無法實現基本需要,可能會危及生命或影響行為表現。
(二) 生理需要的重要性與照顧方式
1. 知覺的需要:能接受或正確解釋環境中所傳出的知覺刺激,是維持生存最重要的。
環境刺激能維持我們每天正常功能,當我們無法正確判讀刺激或產生適當反應,會產生焦
慮不安、害怕、憤怒等情緒。
慮不安、害怕、憤怒等情緒。
出現問題:
a. 感覺缺失-接受刺激的能力受限,如中風的人出現肢體麻痺的狀況,即使被燙傷也沒有
感覺。
感覺。
b. 感覺剝削-當環境刺激嚴重不足時所導致,使人無法正常執行功能。例如管灌病患由於
長期缺乏從口腔進食,無味覺刺激,導致味覺喪失;長期約束病患容易導致其行動受
限;躺床的病人可能因為缺少與他人互動而產生社交障礙。
長期缺乏從口腔進食,無味覺刺激,導致味覺喪失;長期約束病患容易導致其行動受
限;躺床的病人可能因為缺少與他人互動而產生社交障礙。
照顧技巧:
提供個案感覺刺激,如協助病患更換不同形式衣物(睡衣、居家服等),掛上日曆與時
鐘,依照日夜調整室內光線,使其對於時間的轉換有所感覺;鼓勵個案多與家人、朋友、
鄰居互動,對於無法下床的病患,則可提供收音機、報章雜誌或書籍;多與個案談論不同
話題,可刺激其回憶與組織思考。
鐘,依照日夜調整室內光線,使其對於時間的轉換有所感覺;鼓勵個案多與家人、朋友、
鄰居互動,對於無法下床的病患,則可提供收音機、報章雜誌或書籍;多與個案談論不同
話題,可刺激其回憶與組織思考。
2. 活動的需要:人類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需要之一。
影響活動的因子:
a. 年齡-生理機能退化、肌肉萎縮、骨質疏鬆。
b. 疾病與自療-骨折、外傷、關節炎、腦中風(造成肢體麻痺)、脊髓損傷、帕金森氏症、低
血壓(造成頭痛)、心臟病(造成活動無耐受力)。
c. 情緒-哀傷、憂鬱、沮喪,容易降低外出動機。
d. 心理-缺少關愛與支持,容易降低與人交流意願。
e. 外在環境-氣候、溫度、光線、輔具、安全措施。
出現問題:
a. 影響對自我形象看法
b. 不能自由活動→減少與他人互動溝通→產生知覺剝削
照顧技巧:
依據不同情況,提供適當措施,增加個案活動量,減少因長期缺乏活動引發的合併症。
a. 協助個案下床活動,可以採漸進式活動方式。
協助個案慢慢起身,在床的邊緣坐穩
↓
稍微活動手腳
↓
能自行平衡坐穩,就可開始練習走路(要注意安全,防止個案因體力不支摔倒)
b. 定時變換姿勢,約每兩小時翻身一次,避免皮膚產生褥瘡,可利用枕頭給予身體適當支
撐,增加舒適度。
c. 做全範圍關節運動 ,可維持關節與軟組織活動性,也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,預防肌肉萎
縮與關節僵硬。
3. 休息與睡眠的需要:
休息代表「寧靜、安詳與放鬆」,充分的休息不但能消除緊張情緒,也有助於健康的維
持,降低身體的不舒服。但重要的是休息不代表不活動,而是依據每個人不同需求,有不
同的休息的方式,如對於久坐的上班族,下班後去健身房的慢跑可能是一種休息;然而對
於高勞力的工作者,可能回家躺在床上,聽聽音樂才是休息。
睡眠是休息的一種,我們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,因為細胞能用這段時間新生,
修補組織,讓身體成長。然而並不是睡越多越好,睡眠時間以健康成人來說應為七到八小
時,當睡眠時間超過九個小時,反而會有反效果,出現疲累、頭痛、沒有自信、憂鬱的症
狀。而長期的睡眠不足,初期亦會有疲累、頭痛的症狀,有的人還會出現噁心、冷漠、倦
怠、易怒、煩躁等徵兆;中期則會產生激動、神經質,或是對任何事皆無感覺或反應的現
象;若進入晚期,則可能就會有幻想或妄想的狀況了。
影響休息與睡眠的因子:
a. 年齡-睡眠量隨年紀增長而下降。老年者會出現睡眠中醒來頻率高。
b. 睡前習慣-有的人沒有完成睡前例行的習慣,會產生睡眠障礙。
c. 刺激-睡前若受過度身心刺激,就會較難入睡,如咖啡因、過量飲水、飢餓、疼痛等。
d. 環境-陌生的房間或是噪音等。
e. 疾病與藥物
照顧技巧:
滿足生理的舒適,如衛生、保暖等,降低個案緊張焦慮的情緒,用熟悉的物品如枕頭,增
進安全感,保持日間活動,協助個案有充足的睡眠。
※若欲幫個案進行身體清潔,可能會傷及其自尊,增加個案的焦慮與不安,因此要進行清
潔時,務必先詢問個案意願與執行方式,並做好隱私防護措施。
4. 營養的需要:營養是個體透過攝食,消化吸收,並利用營養物質的過程。
營養狀況良好表徵:
a. 有活力、有生氣、有精神
b. 皮膚光澤紅潤
c. 頭髮亦具光澤且富彈性
d. 口腔黏膜紅潤平滑、無腫脹潰瘍
e. 牙齦堅固、無出血腫脹
f. 眼睛明亮清澈且濕潤,黏膜呈現粉色,
g. 肌肉骨骼堅實有張力、無疼痛。
a. 有活力、有生氣、有精神
b. 皮膚光澤紅潤
c. 頭髮亦具光澤且富彈性
d. 口腔黏膜紅潤平滑、無腫脹潰瘍
e. 牙齦堅固、無出血腫脹
f. 眼睛明亮清澈且濕潤,黏膜呈現粉色,
g. 肌肉骨骼堅實有張力、無疼痛。
營養狀況不佳表徵:
a. 易疲倦、虛弱無力
b. 皮膚粗糙乾燥且蒼白,易有水腫及斑點
c. 頭髮乾燥易脆斷,稀少易脫落
d. 口腔黏膜紅腫潰瘍、嘴角裂
e. 牙齦鬆軟、易出血
f. 眼睛乾燥充血且黏膜蒼白
g. 肌肉骨骼鬆弛無張力,可能會有萎縮或畸形的狀況。
a. 易疲倦、虛弱無力
b. 皮膚粗糙乾燥且蒼白,易有水腫及斑點
c. 頭髮乾燥易脆斷,稀少易脫落
d. 口腔黏膜紅腫潰瘍、嘴角裂
e. 牙齦鬆軟、易出血
f. 眼睛乾燥充血且黏膜蒼白
g. 肌肉骨骼鬆弛無張力,可能會有萎縮或畸形的狀況。
影響食物攝取與營養狀態的因子:
a. 年齡-嬰兒與青少年對營養需求較大,老年者只需維持正常營養需求即可。
b. 飲食習慣-宗教文化、飲食偏好、生活方式等。
c. 感官反應-色(視覺)、香(嗅覺)、味(味覺)。
d. 健康狀況-如消化道功能障礙個案,可能因為口腔潰瘍、腸胃炎、腸阻塞等,干擾食物
攝取、消化吸收,導致營養不足;有些疾病會需要特別的飲食,像糖尿病需要控制糖分
攝取、痛風病患需要低嘌呤的飲食;生病可能會減少身體活動,而降低食物攝取量,但
亦可能因要修補組織,增加營養需求量。
e. 情緒-哀傷、憂鬱、焦慮。
f. 經濟
照顧技巧:
良好用餐環境(衛生舒適),食物與餐具的擺設,食物的溫度控制,並降低個案生理的不
舒服(如止痛劑),照護者的態度應溫和關切,且具備耐心,以上都有助於個案進食。進
食前先協助個案如廁、洗手與清潔口腔,讓個案採舒適姿勢,並給予是當支托,鼓勵其自
行進食,必要時從旁協助,不要催促,進食完畢協助個案漱洗,並採半坐臥姿或坐姿二十
至三十分鐘,以幫助消化。
管灌食:
a. 原因-厭食症、憂鬱症、口腔疾病/手術、嚴重噁心/嘔吐、吞嚥困難、意識不清/昏迷
b. 定義-直接將食物灌入胃、十二指腸、空腸(小腸)
c. 種類-前三由鼻腔插入,後三則是經由外科手術直接插入
(1)鼻胃管灌食
(2)鼻十二指腸灌食
(3)鼻空腸管灌食
(4)食道造廔管灌食
(5)胃造廔管灌食
(6)空腸造廔管灌食
e. 照顧方式
(1) 剛插入管子應避免立即灌食,要等15~20分鐘,才不會導致病患因不適而引發嘔吐
(2) 每次灌食前,需檢查鼻胃管位置是否正確,可藉由檢視鼻胃管的課度及反抽胃液等動
作加以確認
(3) 灌食時,個案應採坐姿,或抬高床頭三十度以上,且須維持姿勢至灌食後三十分鐘
(4) 為了避免管子堵塞,每次灌食前後均需以20~30cc的溫水潤滑管子
(5) 每次灌食量約250~300cc,灌食速度不宜太快,空針不宜拿得太高
(6) 灌食時,避免將空氣灌入,可適時將管子反折,否則會導致病人腹脹
(7) 鼻胃管應以安全別針固定於衣服
(8) 若個案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脹、腹痛、便祕、持續咳嗽等症狀應立即就醫
(9) 每天應進行鼻胃管護理,保持鼻腔清潔,檢視鼻腔周圍皮膚完整性,固定紙膠,若
有鬆脫應隨時更換
(10) 每天需清潔口腔黏膜,保持口腔黏膜濕潤,避免乾燥
5. 腸道排泄的需要:
正常人體排泄:
每天1~2次 ,且不依靠輔助方法,如軟便劑、輕瀉劑、灌腸、塞劑等。
影響排便因素:
a. 飲食-高纖維飲食、產氣食物,使腸道膨脹,刺激腸蠕動,因此助於排便
b. 水分-多時糞便鬆軟,反之,少時則較為硬實,較不易排出
c. 活動-活動量高可增加腸肌與腹肌的張力,促使腸蠕動
d. 心理-焦慮、緊張、害怕易增加腸蠕動,導致腹瀉,悲傷則易減少腸蠕動,導致便秘
e. 神經系統-神經損傷、排便訊息傳遞受干擾、肛門過約肌功能
f. 腸道病變-感染或疾病,腸發炎時會導致腹瀉;當腸內有腫瘤時會造成阻塞,導致便秘
g. 藥物-含鎂易腹瀉,含鋁易便秘,顯影劑會使糞便呈白色
h. 環境-盥洗設備的型式、適用性、隱私性
i. 年齡-老年人腸道功能降低,腸胃蠕動變慢,而容易便秘
j. 手術-麻醉反應或害怕傷口疼痛裂開,尤其是接受會陰部手術或腹部手術的患者
便秘造成的症狀:
a. 糞便乾硬 d. 裡急後重 g. 噁心
b. 腹脹 e. 頭痛
c. 排便困難 f. 食慾不振
腹瀉造成的症狀:
腹瀉造成的症狀:
a. 腹痛 b. 腸鳴 c. 腹脹 d. 疼痛
促進排便的方法:
a. 增加纖維素的攝取,如蔬菜、糙米
b. 增加水分攝取,正常人每日應攝取2000~3000cc的水
c.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→飯後會促進胃結腸反射
d. 增加活動量
e. 蹲姿排便→增加腹內壓力,若情況允許,臥床者可抬高床頭幫助排便
f. 改善環境舒適及隱密感
脹氣照顧技巧:
a. 增加活動量
b. 避免攝取產氣食物,如豆類、洋蔥
c. 協助個案採膝胸臥式,可幫助氣體下移排出
便祕照顧技巧:
a. 早餐前喝冷飲,促使腸胃蠕動
b. 解便時按摩腹部,由右向左順時針按摩
c. 若有需要,遵照醫生指示服用輕瀉藥等
腹瀉照顧技巧:
a. 多喝水
b. 減少刺激→減少進食,必要時需禁食4~6小時
c. 使用柔軟衛生紙,或以溫水沖洗,預防破皮
6. 泌尿道排泄的需要:
泌尿系統的功能:
a. 排出含氮廢物
b. 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
a. 早餐前喝冷飲,促使腸胃蠕動
b. 解便時按摩腹部,由右向左順時針按摩
c. 若有需要,遵照醫生指示服用輕瀉藥等
腹瀉照顧技巧:
a. 多喝水
b. 減少刺激→減少進食,必要時需禁食4~6小時
c. 使用柔軟衛生紙,或以溫水沖洗,預防破皮
6. 泌尿道排泄的需要:
泌尿系統的功能:
a. 排出含氮廢物
b. 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
影響排尿因素:
a. 水分-少時尿液較深,多時尿液較淡
b. 活動-少時會減少尿液排出,肌張力降低容易造成尿瀦留
c. 疾病-尿路結石、攝護腺肥大會阻礙尿液排出,尿路感染會導致疼痛或頻尿,糖尿病或
尿崩症的患者會有多尿現象,腎衰竭、休克、發燒、大量出血可能導致少尿或無尿
d. 壓力-緊張焦慮會導致頻尿,但過度焦慮則會阻礙排尿
e. 藥物-利尿劑、鎮靜劑、麻醉劑、止痛劑、維生素(影響顏色)等
f. 環境-氣溫高低與盥洗設備
正常人體排尿:
a. 每日約5~6次
b. 白天2~3小時一次,夜裡偶爾一次
c. 每小時不應少於25cc,每日尿量不少於500cc
d.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1200~1500cc的尿量
異常人體排尿:
a. 無尿-24小時尿量小於50cc,泌尿道阻塞、腎衰竭皆可能導致無尿
b. 少尿-24小時尿量約100~500cc,可能是休克、創傷、不當輸血、腎功能障礙所引發
c. 排尿困難-解尿前後疼痛或困難,可能是泌尿道感染、尿路狹窄、膀胱阻塞引起
d. 頻尿-感染、心理壓力、懷孕、利尿劑引起
e. 解尿灼熱感-尿道口有熱痛感,可能因尿道感染或受刺激引發
f. 尿瀦留-膀胱無法排空,導致尿液積聚,可能由神經肌肉受損或尿路阻塞引發
g. 尿失禁-尿液不自主排出,可能是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、神經損傷、膀胱炎導致
h. 閉尿-腎臟無法製造尿液
i. 多尿-每日排出量大於2000cc,可能是尿崩症、糖尿病、慢性腎臟疾病、利尿劑等引發
促進排尿方式:
a. 採式當姿勢-男性站姿,女性坐姿或蹲姿
b. 增加水分攝取-尿量增加可預防感染,每日2000~3000cc的飲水量
c. 促進肌肉放鬆-溫暖便盆,或以溫水沖洗會陰,亦可採溫水坐浴,或增加環境隱密性等
d. 刺激解尿-聽流水聲,雙手浸泡於水中,或按摩大腿內側
e. 維持正常排尿-2~3小時排一次尿
7. 呼吸的需要:應該最先被滿足的基本需要,腦、心、腎對氧需求尤為敏感,一個人若停止
呼吸七分鐘,即會導致腦損傷,停止呼吸超過十分鐘,就可能導致死亡。
呼吸的正常型態:
a. 成人12~20次/分,節律規律
b. 自然平順、不費力
c. 胸部兩側對稱移動
異常呼吸的徵兆:
a. 皮膚-蒼白、發紺,濕冷而黏
b. 呼吸-短促困難,須以坐姿呼吸,容易疲勞
c. 意識-焦慮→不安→混亂→不清
d. 呼吸時有痰音
照顧技巧:
a. 姿勢-坐姿或坐臥姿,可在頭部或背部墊枕頭,嚴重者可將枕頭放置胸前或桌上,讓個
案向前微靠,頭與雙手放在枕頭上
b. 深呼吸-有助於肺下部換氣,使分泌物移除
c. 有效咳嗽-有助於排出分泌物,使肺擴張,採坐姿為佳,利用枕頭支托胸與腹,先深呼
吸三次,屏氣數秒,收縮胸肌與腹肌,接著咳嗽,每次深呼吸後的咳嗽次數不可超過兩
次。若咳嗽方式不對,用力過猛,反而會增加心、肺、腦的負荷。
e. 翻身與下床活動-預防分泌物積聚在肺,促進血液循環,臥床個案須至少每兩小時翻一
次身,每日下床2~3次,每次至少坐在椅子上20分鐘以上。
f. 水分-有助於使肺的分泌物排出,每日正常成年人應飲水2000~3000cc。
氧療法:
a. 功用-可緩和低血壓
b. 注意-有危險性及副作用,因此須遵守以下注意事項
(1)氧氣需溼化,若乾燥會刺激黏膜
(2)依醫囑執行
(3)周圍不可吸菸、使用油劑或會產生火花的物品
(4)隨時觀察個案,了解其呼吸困難是否改善
拍痰:
a. 目的-除去呼吸道的分泌物,增加肺功能,對支氣管炎、痰多或肺部擴張不全的個案很
有幫助
b. 概念-利用手部拍痰,鬆動黏附於氣管上的痰,藉由咳出或抽痰改善呼吸
c. 方法-手成杯狀,在背部規律拍擊,每部位拍3~5分鐘
(1)肺上葉⇨仰躺,頭抬高,由肩往下拍前胸左右側,也可站立於個案背後,由肩向下拍
左右兩側
(2)肺中葉⇨側躺,手臂放於胸前,可利用枕頭支托,由腰向腋下拍擊
(3)肺下葉⇨趴臥姿,以枕頭支托腹部,使胸往下傾斜30度,由肺底往肩部左右拍擊
d. 注意-拍痰者不可佩戴手錶或手鍊,亦不可留指甲,拍痰要避免於飯後執行,最好在飯
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進行,還要避免拍到腎、胸骨、脊椎或疼痛處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大家交流分享^__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