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外因性:
- 物理性傷害-放射線、燙傷、觸電、外傷等
- 化學性傷害-藥物(如誤食農藥)
- 微生物-種類多,如細菌、病毒、黴菌、原蟲等感染
- 內因性:組織器官阻塞或出血、免疫性疾病、過敏性疾病、代謝性疾病
- 原因不明:多數惡性腫瘤
- 容易罹患疾病原因:年齡、營養不良、過去病史、遺傳等
- 視:姿勢、表情、皮膚顏色、異常腫瘤、水腫、破皮、有無自發性動作
- 聽:說話、咳嗽、呼吸
- 嗅:身體氣味、傷口異味
- 觸:皮膚溫度濕度、脈搏次數
- 皮膚:
徵兆-
- 發燒⇨乾熱;激烈活動⇨發紅;貧血⇨蒼白
- 血中含氧量若低於正常⇨嘴唇、指甲發紺
- 黃疸病⇨皮膚、眼球鞏膜黃色
照顧方式-
- 觀察皮膚變化,在淋浴或擦澡前檢查全身
- 病變處盡可能避免刺激(肥皂、乳液、水)
- 無醫護人原指示,不可去除皮膚痂皮
- 接觸個案前後要洗手,觸診時動作要輕柔
- 接觸開放性傷口、體液或血液,或者更換潮濕床單時,要戴手套
- 胸部與肢端:
徵兆-疼痛⇨供血不足⇨多為動脈粥狀硬化
動脈粥狀硬化-動脈管壁發生脂肪斑,阻塞物變大,血管內徑變窄,最後完全阻塞,會影響全身動脈,導致心絞痛、心肌梗塞、中風和肢體壞死。動脈粥狀硬化為不可逆的,只能減輕症狀,不能治癒。
- 危險因子-高血壓、過重、遺傳、抽菸、壓力、高膽固醇、高脂肪飲食、年齡增長、缺乏運動、糖尿病、男性
- 減緩症狀方式-多運動、均衡飲食、減輕壓力、戒菸、減重
- 心絞痛 / 狹心症-冠狀動脈粥狀硬化,血管腔變狹窄,通過血流減少,供給心肌的氧氣與養分降低而導致。
⇨特徵:胸悶、壓迫感、重壓感、燒灼感、消化不良
⇨胸痛:輻射至領部、牙齒、頸部、左肩、左手臂、上腹,常見為左
手臂尺側,少數人只感覺到輻射痛,而無心前區疼痛。
⇨持續時間:<20-30 mins
⇨伴隨症狀:呼吸困難、蒼白、出汗(盜冷汗)、頭昏、心悸(心跳過速)、軟弱、眩暈
⇨促發因素:過度用力(解便、運動)、吃大餐、情緒亢奮、心理壓
力、天氣太冷/熱
⇨處理方式:
- 停止所有活動,安靜休息
- 舌下含服硝化甘油(NTG),若胸痛未消失,則每五分鐘含一片,直至緩解;若服用3~5片仍未緩解,應立即就醫,可能為急性心肌梗塞
※應隨時備有新鮮的硝化甘油,其有效期限為六個月,需存放於暗色瓶中,若藥效夠強,服用時舌頭會有麻辣感,頭部有發脹與搏動感
⇨預防方式:
- 在從事費力的活動前,先舌下含服一顆硝化甘油,如運動、吃大餐、性交、情緒緊張等
- 過重者需減輕體重
- 養成規律生活與運動
- 戒菸
⇨硝化甘油副作用:頭痛、低血壓、眩暈、臉潮紅,會逐漸減輕
- 急性心肌梗塞:嚴重且威脅生命的心臟病,因心肌缺血導致心肌壞死,干擾心臟推送血液,若壞死心肌細胞太多,則病人無法活。
⇨症狀:
- 胸痛-與心絞痛類似,但較為嚴重.屬於突發性,持續15~30分鐘,甚至更久,無法藉由休息或NTG緩解。
- 噁心、嘔吐、虛弱
- 出汗、蒼白
- 生命徵象改變-脈搏不規則、呼吸困難、血壓下降
- 焦慮感
⇨注意事項:
- 當發作者呼吸心跳停止,需立即施行CPR
- 在急性期,須住加護病房
⇨重要照顧措施:
- 觀察是否再度心臟病發作、生命徵象的變化
- 降低個案焦慮感
周邊血管疾病-四肢血流發生障礙,缺氧與積聚過多廢物,造成組織損傷 。
- 症狀:疼痛、刺痛、皮膚乾燥、感覺缺損、四肢蒼白、腿部潰瘍
- 照顧方式:
- 避免肢體受傷,潤澤皮膚,若出現龜裂或指甲增厚,應立即就醫
- 緩解疼痛方法-保暖、適當姿勢(避免翹二郎腿)、戒菸、依醫囑服用血管擴張劑
- 控制糖尿病、血壓與體重
- 貧血: 血液中紅血球數目、構造或功能異常,導致血液攜氧量降低。
原因-
- 飲食:缺鐵、維生素B群、葉酸
- 出血
- 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疾病與治療,如白血病、化療等
- 紅血球的遺傳性疾病,如蠶豆症、鐮刀型貧血、海洋性貧血
徵兆-蒼白、暈眩、 呼吸急促、用力時呼吸困難、心悸、疲倦、怕冷及腸胃問題。
治療-消除病因,如出血者給予輸血,缺鐵者補充鐵劑。
照顧方式-
- 個案易感到疲倦,導致活動量減少,提不起勁,此時應給予適當休息,並節省體力消耗,從事一些感興趣的靜態活動。
- 營養補充,如肉類與奶類,可增加維生素B,新鮮蔬果含有豐富葉酸,肝臟含有鐵質。
- 口腔護理,減少口腔炎與感染。
- 密切觀察個案生命徵象的變化。
- 出血 :大量急速失血可造成低血量性休克;少量腦出血也可能造成死亡。
原因-
- 外傷
- 血管壁破壞(如高血壓導致腦出血)
- 血管周圍組織受破壞(胃潰瘍出血、肺結核咳血)
- 止血機轉不健全
- 血小板數目太低→皮膚點狀出血、流鼻血、腸胃道出血、解血尿
- 凝血因子缺乏→輕微外傷後出現關節或軟組織的局部血腫
型式-
- 皮下紫斑
- 關節血腫
- 鼻黏膜出血
- 牙齦出血
- 全身性出血:血尿、便血、吐血、生殖器異常出血
伴隨症狀-臉色蒼白/發紺、疼痛、腫脹不適、恐懼不安、局部腫脹變形、運動障礙
生命徵象改變-呼吸脈搏次數增加、血壓下降。
照顧方法(有出血傾向的個案)-
- 長時間安靜
- 若有關節內出血,應多休息、冷敷、服用止痛劑 ,倘若疼痛劇烈,可就醫抽出關節內積血
- 出血停止、腫脹消退後,依照醫囑輔導個案進行權範圍關節運動,以免不動合併症
- 口腔、鼻腔出血須小心清潔,預防感染,凝血塊勿強行剝除
- 出現吐血、咖啡色嘔吐物或解黑便,應立即就醫
- 消化道出血須暫停進食,插鼻胃管,照顧者需注意鼻胃管暢通,避免呼吸道阻塞合併症
- 便血時,注意會陰部及肛門清潔
- 身體部位出血,可在指示下運用冰袋、冰枕,使血管收縮而達止血,也可藉由繃帶、敷料,以手指壓迫傷口或止血點壓迫止血
- 肢體出血時,可將患肢抬高於心臟,減少出血與腫脹
- 避免受傷,設置防滑保護措施
- 測量血壓迅速確實
- 發燒:若體溫超過41.6度可能導致腦損傷或死亡
- 消化性潰瘍: 胃酸刺激所形成,有時發生於食道下端,當發生在胃小彎稱為胃潰瘍,而發生在十二指腸第一部分稱十二指腸潰瘍。
原因-
- 胃酸過度分泌:情緒壓力、刺激性食物、藥物(類固醇或阿斯匹靈)、飲用過量咖啡或酒
- 胃腸黏膜分泌不足
徵兆-
- 腹痛:胃潰瘍→飯後立即疼痛;十二指腸潰瘍→飯後2~3小時,上腹飢餓疼痛,且有時在半夜痛醒
- 胃灼熱感、嘔酸
- 噁心、嘔吐,出現咖啡色殘渣 ,解黑便,甚至吐血
照顧方式-
- 充分休息,降低身心壓力,調整生活型態
- 避免刺激性食物
- 溫和飲食,少量多餐,勿過飽或過餓,避免倉促進食
- 牛奶、食物或制酸劑可中和胃酸,緩解疼痛
- 噁心與嘔吐: 兩者經常併發
原因-腸阻塞、嚴重疼痛、藥物或化療的副作用、異味
照顧方式-
- 暫停進食,直至問題消失,若有放置鼻胃管,則應抽出胃內容物
- 保持側臥
- 少量多餐,溫和飲食
- 異常排便:包含便秘、腹瀉、失禁、腸胃脹氣等。
觀察糞便形狀、疼痛、次數、顏色,若上腸胃道出血,糞便為黑柏油色,痔瘡或直腸出血,會有紅色血便。
影響因子-
- 年齡:老年腸道運動降低,糞便通過腸道速度變慢,容易便秘。
- 飲食:新鮮蔬果、高纖飲食可促進腸道蠕動,產氣食物(洋蔥、豆類、甘藍菜)會導致便秘,牛奶會使胃產氣過量。
- 液體:太少糞便會乾硬,一天應攝取2000-2500cc的水。
- 活動量 :充足運動可促進腸胃蠕動,維持肌肉張力。
- 藥物:如抗生素可能造成腹瀉,止痛藥可能造成便秘,鐵劑會造成糞便黑硬,制酸劑會造成腹瀉或便秘。
- 隱私:隱蔽環境,避免造成困窘。
- 心情:焦慮、害怕會導致腹瀉或脹氣,情緒低落、憂鬱會造成便秘。
- 習慣:固定時間解便有助於預防便祕,可以選在早飯後或睡前。
- 診斷性檢查:服用顯影劑,會造成便秘 ,可透過翻身改善。
- 疼痛:腹部或會陰手術,個案可能因怕痛而不敢上廁所;腸道手術可能造成麻痺性腸阻塞;痔瘡或腸脹氣也會導致疼痛。
糞便填塞-
- 導致糞便滯留、滲漏、堆積、硬化
- 症狀:長期便秘、腹痛、腹脹
- 長期不動者易發生
- 脹氣預防方式:少食用產氣食物與口香糖、避免用吸管進食、
- 解除方法:灌腸、肛管留置、藥物
腹瀉-
- 觀察糞便顏色、性質、量、氣味與排便次數。
- 照顧方式:
- 清流飲食
- 避免咖啡、酒精、過冷或過甜飲食
- 嚴重時暫停進食,多補水與電解質,或適當搭配藥物
- 避免皮膚受傷,使用較柔軟衛生紙、溫水清洗或塗氧化鋅軟膏
大便失禁-無法控制肛門括約肌
- 好發於老人與神經受損者
- 可經腸道訓練改善,如固定時間排便,頻繁者2-3小時一次,或依醫囑使用甘油塞劑,搭配熱飲,以上都須經醫護人員指導。
- 排尿:正常人一天約排尿1000-1500cc。
影響因子-
- 攝入液體(種類/量): 如咖啡、酒精、茶會利尿。
- 年齡
- 食物: 高鹽飲食會抑制排尿。
- 疾病與藥物: 如利尿劑。
- 環境溫度、隱密度。
- 排尿次數: 會受液體攝取種類、量、習慣、環境、疾病影響。如左心衰竭會使夜間回心血流量增加,導致夜尿頻繁。
正常時間與次數- 起床或睡前大多會進行排尿,清醒時二至三小時一次,睡覺時通常不會,除非尿量過多。
異常排尿- 觀察顏色、清澈度、氣味、量與沉澱。若有尿急、頻尿、燒灼感、疼痛、排尿困難,應立即就醫治療。
泌尿道感染-
- 女性會因尿道短,受到糞便汙染,導致大腸桿菌入侵。
- 尿瀦留:因時常膀胱脹滿,使黏膜缺血,滋生細菌。
- 存留導尿管→破壞尿道與膀胱黏膜→無法正常排尿→無法排出菌
- 尿路阻塞、憋尿→膀胱時常膨脹、尿液逆流等
- 性行為頻繁、孕婦
膀胱炎- 會有燒灼感、頻繁排尿、急尿、下背痛、血尿、濁尿、腹痛、全身不適、寒顫、發燒、噁心、嘔吐等。
照顧方式-
- 攝取充足水分
- 不要憋尿
- 性交後排空膀胱,並喝兩杯水
- 保持會陰清潔
- 知道感染症狀,有不適立即就醫
- 定期檢查
- 酸化尿液:小紅莓汁
- 避免咖啡、酒精
- 頭痛
需診斷病因,如惡性高血壓,因舒張壓大於130 mmHg,造成劇烈頭痛、嗜睡,須盡速就醫。
照顧方式-
- 知道性質(部位/嚴重度)。
- 避免疲倦、飢餓、興奮、酒精與一些特定食物(如香腸、巧克力)。
- 安靜休息可以減緩偏頭痛或緊張型頭痛(長時工作、月經前或停經期) 。
- 調整姿勢: 腦缺血引起頭痛,應採頭低臥位;腦壓升高引起的頭痛,則應抬高床頭。
- 環境保持燈光暗、安靜、舒適與通風。
- 依醫囑應用熱敷(緩和肌肉收縮)與冷敷(使血管收縮,疼痛遲鈍)。
- 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,緩和肌肉收縮。
- 依醫囑使用止痛藥,緊張性頭痛可能需要依醫囑施打局部麻醉。
- 使用鬆弛方法,如深呼吸、聽音樂等。
- 糖尿病: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失靈,早期無症狀,在台灣佔1%~2%,運用飲食或藥物控制併發症。
嚴重症狀- 多尿、暴飲暴食、傷口癒合不易、視力減退、手腳痠麻、刺痛。
低血糖(胰島素)休克- 血糖 < 50 mg/de,飲食與運動配合不當,有時控制良好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有低血糖。
- 原因:進食不足、生病、體力透支、胰島素過量。
- 症狀:冒冷汗、發抖、心跳過速、飢餓、軟弱、頭痛、心理發慌、頭暈、頭痛、視力障礙、說話障礙、神智不清、昏迷、精神不佳、焦慮不安。
- 照顧方式:輕度者立即服用含糖食物,如砂糖、果汁、汽水等;神智不清或昏迷應立即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