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

桃園靜謐餐廳-14F手作甜點。家庭料理

地址: 327桃園市新屋區石牌嶺石牌里12鄰
營業時間:10:00–18:30
公休日:周二與周三
FB官網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4floor/
官網:https://lovejaybyrain.wixsite.com/14floor

電話: 0909-928-186

這篇食記用不太一樣的方式呈現給大家~

《影片簡介》



這家餐廳很特別,位於田野間,十分隱密,食材新鮮美味,許多香草、菜葉都是自己種的(自然農法),沒有農藥,也沒有肥料,這可是比有機更嚴苛的栽種方式。菜單會不定時更新,當天我是預定無菜單套餐,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打電話預約。

來到14F不只能品嘗美食,還學到很多農業相關資訊(覺得不但填滿胃,還長知識了^^),來到桃園新屋,不來這裡走一遭就太可惜了!



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

居家照顧與技巧-基本需要

(一) 馬斯洛(Maslow):需求層次理論


一個健康的人,能藉由自身的知識、能力、意志力等,在沒有他人的協助下,去完成生存的基本需要。當一個人無法實現基本需要,可能會危及生命或影響行為表現。

(二) 生理需要的重要性與照顧方式

1. 知覺的需要:能接受或正確解釋環境中所傳出的知覺刺激,是維持生存最重要的。
    

 環境刺激能維持我們每天正常功能,當我們無法正確判讀刺激或產生適當反應,會產生焦
 慮不安、害怕、憤怒等情緒。
    
 出現問題:
 a. 感覺缺失-接受刺激的能力受限,如中風的人出現肢體麻痺的狀況,即使被燙傷也沒有
  感覺。
 b. 感覺剝削-當環境刺激嚴重不足時所導致,使人無法正常執行功能。例如管灌病患由於
  長期缺乏從口腔進食,無味覺刺激,導致味覺喪失;長期約束病患容易導致其行動受
  限;躺床的病人可能因為缺少與他人互動而產生社交障礙。

 照顧技巧:
 提供個案感覺刺激,如協助病患更換不同形式衣物(睡衣、居家服等),掛上日曆與時
 鐘,依照日夜調整室內光線,使其對於時間的轉換有所感覺;鼓勵個案多與家人、朋友、
 鄰居互動,對於無法下床的病患,則可提供收音機、報章雜誌或書籍;多與個案談論不同
 話題,可刺激其回憶與組織思考。

2. 活動的需要:人類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需要之一。



 影響活動的因子:
 a. 年齡-生理機能退化、肌肉萎縮、骨質疏鬆。
 b. 疾病與自療-骨折、外傷、關節炎、腦中風(造成肢體麻痺)、脊髓損傷、帕金森氏症、低
  血壓(造成頭痛)、心臟病(造成活動無耐受力)
 c. 情緒-哀傷、憂鬱、沮喪,容易降低外出動機。
 d. 心理-缺少關愛與支持,容易降低與人交流意願。
 e. 外在環境-氣候、溫度、光線、輔具、安全措施。

 出現問題:
 a. 影響對自我形象看法
 b. 不能自由活動→減少與他人互動溝通→產生知覺剝削

 照顧技巧:
 依據不同情況,提供適當措施,增加個案活動量,減少因長期缺乏活動引發的合併症。

 a. 協助個案下床活動,可以採漸進式活動方式。
        
 協助個案慢慢起身,在床的邊緣坐穩
稍微活動手腳
能自行平衡坐穩,就可開始練習走路(要注意安全,防止個案因體力不支摔倒)

 b. 定時變換姿勢,約每兩小時翻身一次,避免皮膚產生褥瘡,可利用枕頭給予身體適當支
  撐,增加舒適度。

 c. 做全範圍關節運動 ,可維持關節與軟組織活動性,也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,預防肌肉萎
  縮與關節僵硬。

3. 休息與睡眠的需要:

 休息代表「寧靜、安詳與放鬆」,充分的休息不但能消除緊張情緒,也有助於健康的維
 持,降低身體的不舒服。但重要的是休息不代表不活動,而是依據每個人不同需求,有不
 同的休息的方式,如對於久坐的上班族,下班後去健身房的慢跑可能是一種休息;然而對
 於高勞力的工作者,可能回家躺在床上,聽聽音樂才是休息。
    
 睡眠是休息的一種,我們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,因為細胞能用這段時間新生,
 修補組織,讓身體成長。然而並不是睡越多越好,睡眠時間以健康成人來說應為七到八小
 時,當睡眠時間超過九個小時,反而會有反效果,出現疲累、頭痛、沒有自信、憂鬱的症
 狀。而長期的睡眠不足,初期亦會有疲累、頭痛的症狀,有的人還會出現噁心、冷漠、倦
 怠、易怒、煩躁等徵兆;中期則會產生激動、神經質,或是對任何事皆無感覺或反應的現
 象;若進入晚期,則可能就會有幻想或妄想的狀況了。

 影響休息與睡眠的因子:
 a. 年齡-睡眠量隨年紀增長而下降。老年者會出現睡眠中醒來頻率高。
 b. 睡前習慣-有的人沒有完成睡前例行的習慣,會產生睡眠障礙。
 c. 刺激-睡前若受過度身心刺激,就會較難入睡,如咖啡因、過量飲水、飢餓、疼痛等。
 d. 環境-陌生的房間或是噪音等。
 e. 疾病與藥物

 照顧技巧:
 滿足生理的舒適,如衛生、保暖等,降低個案緊張焦慮的情緒,用熟悉的物品如枕頭,增
 進安全感,保持日間活動,協助個案有充足的睡眠。
    
 ※若欲幫個案進行身體清潔,可能會傷及其自尊,增加個案的焦慮與不安,因此要進行清
  潔時,務必先詢問個案意願與執行方式,並做好隱私防護措施。

4. 營養的需要:營養是個體透過攝食,消化吸收,並利用營養物質的過程。


 營養狀況良好表徵:
 a. 有活力、有生氣、有精神
 b. 皮膚光澤紅潤
 c. 頭髮亦具光澤且富彈性
 d. 口腔黏膜紅潤平滑、無腫脹潰瘍
 e. 牙齦堅固、無出血腫脹
 f. 眼睛明亮清澈且濕潤,黏膜呈現粉色,
 g. 肌肉骨骼堅實有張力、無疼痛。
    
 營養狀況不佳表徵:
 a. 易疲倦、虛弱無力
 b. 皮膚粗糙乾燥且蒼白,易有水腫及斑點
 c. 頭髮乾燥易脆斷,稀少易脫落
 d. 口腔黏膜紅腫潰瘍、嘴角裂
 e. 牙齦鬆軟、易出血
 f. 眼睛乾燥充血且黏膜蒼白
 g. 肌肉骨骼鬆弛無張力,可能會有萎縮或畸形的狀況。


 影響食物攝取與營養狀態的因子:
 a. 年齡-嬰兒與青少年對營養需求較大,老年者只需維持正常營養需求即可。
 b. 飲食習慣-宗教文化、飲食偏好、生活方式等。
 c. 感官反應-色(視覺)、香(嗅覺)、味(味覺)。
 d. 健康狀況-如消化道功能障礙個案,可能因為口腔潰瘍、腸胃炎、腸阻塞等,干擾食物
  攝取、消化吸收,導致營養不足;有些疾病會需要特別的飲食,像糖尿病需要控制糖分
  攝取、痛風病患需要低嘌呤的飲食;生病可能會減少身體活動,而降低食物攝取量,但
  亦可能因要修補組織,增加營養需求量。
 e. 情緒-哀傷、憂鬱、焦慮。
 f.  經濟

 照顧技巧:
 良好用餐環境(衛生舒適),食物與餐具的擺設,食物的溫度控制,並降低個案生理的不
 舒服(如止痛劑),照護者的態度應溫和關切,且具備耐心,以上都有助於個案進食。進
 食前先協助個案如廁、洗手與清潔口腔,讓個案採舒適姿勢,並給予是當支托,鼓勵其自
 行進食,必要時從旁協助,不要催促,進食完畢協助個案漱洗,並採半坐臥姿或坐姿二十
 至三十分鐘,以幫助消化。

 管灌食:
 a. 原因-厭食症、憂鬱症、口腔疾病/手術、嚴重噁心/嘔吐、吞嚥困難、意識不清/昏迷
 b. 定義-直接將食物灌入胃、十二指腸、空腸(小腸)
 c. 種類-前三由鼻腔插入,後三則是經由外科手術直接插入
  (1)鼻胃管灌食
  (2)鼻十二指腸灌食
  (3)鼻空腸管灌食
  (4)食道造廔管灌食
  (5)胃造廔管灌食
  (6)空腸造廔管灌食
 e. 照顧方式
  (1)   剛插入管子應避免立即灌食,要等15~20分鐘,才不會導致病患因不適而引發嘔吐
  (2)   每次灌食前,需檢查鼻胃管位置是否正確,可藉由檢視鼻胃管的課度及反抽胃液等動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加以確認
  (3)   灌食時,個案應採坐姿,或抬高床頭三十度以上,且須維持姿勢至灌食後三十分鐘
  (4)   為了避免管子堵塞,每次灌食前後均需以20~30cc的溫水潤滑管子
  (5)   每次灌食量約250~300cc,灌食速度不宜太快,空針不宜拿得太高
  (6)   灌食時,避免將空氣灌入,可適時將管子反折,否則會導致病人腹脹
  (7)   鼻胃管應以安全別針固定於衣服
  (8)   若個案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脹、腹痛、便祕、持續咳嗽等症狀應立即就醫
  (9)   每天應進行鼻胃管護理,保持鼻腔清潔,檢視鼻腔周圍皮膚完整性,固定紙膠,若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有鬆脫應隨時更換
  (10) 每天需清潔口腔黏膜,保持口腔黏膜濕潤,避免乾燥

5. 腸道排泄的需要:

 正常人體排泄:
 每天1~2次 ,且不依靠輔助方法,如軟便劑、輕瀉劑、灌腸、塞劑等。

 影響排便因素:
 a. 飲食-高纖維飲食、產氣食物,使腸道膨脹,刺激腸蠕動,因此助於排便
 b. 水分-多時糞便鬆軟,反之,少時則較為硬實,較不易排出
 c. 活動-活動量高可增加腸肌與腹肌的張力,促使腸蠕動
 d. 心理-焦慮、緊張、害怕易增加腸蠕動,導致腹瀉,悲傷則易減少腸蠕動,導致便秘
 e. 神經系統-神經損傷、排便訊息傳遞受干擾、肛門過約肌功能
 f. 腸道病變-感染或疾病,腸發炎時會導致腹瀉;當腸內有腫瘤時會造成阻塞,導致便秘
 g. 藥物-含鎂易腹瀉,含鋁易便秘,顯影劑會使糞便呈白色
 h. 環境-盥洗設備的型式、適用性、隱私性
 i. 年齡-老年人腸道功能降低,腸胃蠕動變慢,而容易便秘
 j. 手術-麻醉反應或害怕傷口疼痛裂開,尤其是接受會陰部手術或腹部手術的患者

 便秘造成的症狀:
 a. 糞便乾硬   d. 裡急後重   g. 噁心
 b. 腹脹     e. 頭痛
 c. 排便困難   f. 食慾不振
 
 腹瀉造成的症狀:
 a. 腹痛     b. 腸鳴     c. 腹脹     d. 疼痛

 促進排便的方法:
 a. 增加纖維素的攝取,如蔬菜、糙米
 b. 增加水分攝取,正常人每日應攝取2000~3000cc的水
 c.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→飯後會促進胃結腸反射
 d. 增加活動量
 e. 蹲姿排便→增加腹內壓力,若情況允許,臥床者可抬高床頭幫助排便
 f. 改善環境舒適及隱密感

 脹氣照顧技巧:
 a. 增加活動量
 b. 避免攝取產氣食物,如豆類、洋蔥
 c. 協助個案採膝胸臥式,可幫助氣體下移排出

 便祕照顧技巧:
 a. 早餐前喝冷飲,促使腸胃蠕動
 b. 解便時按摩腹部,由右向左順時針按摩
 c. 若有需要,遵照醫生指示服用輕瀉藥等

 腹瀉照顧技巧:
 a. 多喝水
 b. 減少刺激→減少進食,必要時需禁食4~6小時
 c. 使用柔軟衛生紙,或以溫水沖洗,預防破皮

6. 泌尿道排泄的需要:
 
 泌尿系統的功能:
 a. 排出含氮廢物
 b. 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

 影響排尿因素:
 a. 水分-少時尿液較深,多時尿液較淡
 b. 活動-少時會減少尿液排出,肌張力降低容易造成尿瀦留
 c. 疾病-尿路結石、攝護腺肥大會阻礙尿液排出,尿路感染會導致疼痛或頻尿,糖尿病或
        尿崩症的患者會有多尿現象,腎衰竭、休克、發燒、大量出血可能導致少尿或無尿
 d. 壓力-緊張焦慮會導致頻尿,但過度焦慮則會阻礙排尿
 e. 藥物-利尿劑、鎮靜劑、麻醉劑、止痛劑、維生素(影響顏色)等
 f. 環境-氣溫高低與盥洗設備
 
 正常人體排尿:
 a. 每日約5~6次
 b. 白天2~3小時一次,夜裡偶爾一次
 c. 每小時不應少於25cc,每日尿量不少於500cc
 d.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1200~1500cc的尿量

 異常人體排尿:
 a. 無尿-24小時尿量小於50cc,泌尿道阻塞、腎衰竭皆可能導致無尿
 b. 少尿-24小時尿量約100~500cc,可能是休克、創傷、不當輸血、腎功能障礙所引發
 c. 排尿困難-解尿前後疼痛或困難,可能是泌尿道感染、尿路狹窄、膀胱阻塞引起
 d. 頻尿-感染、心理壓力、懷孕、利尿劑引起
 e. 解尿灼熱感-尿道口有熱痛感,可能因尿道感染或受刺激引發
 f. 尿瀦留-膀胱無法排空,導致尿液積聚,可能由神經肌肉受損或尿路阻塞引發
 g. 尿失禁-尿液不自主排出,可能是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、神經損傷、膀胱炎導致
 h. 閉尿-腎臟無法製造尿液
 i. 多尿-每日排出量大於2000cc,可能是尿崩症、糖尿病、慢性腎臟疾病、利尿劑等引發

 促進排尿方式:
 a. 採式當姿勢-男性站姿,女性坐姿或蹲姿
 b. 增加水分攝取-尿量增加可預防感染,每日2000~3000cc的飲水量
 c. 促進肌肉放鬆-溫暖便盆,或以溫水沖洗會陰,亦可採溫水坐浴,或增加環境隱密性等
 d. 刺激解尿-聽流水聲,雙手浸泡於水中,或按摩大腿內側
 e. 維持正常排尿-2~3小時排一次尿

7. 呼吸的需要:應該最先被滿足的基本需要腦、心、腎對氧需求尤為敏感,一個人若停止
 呼吸七分鐘,即會導致腦損傷,停止呼吸超過十分鐘,就可能導致死亡

 呼吸的正常型態:
 a. 成人12~20次/分,節律規律
 b. 自然平順、不費力
 c. 胸部兩側對稱移動

 異常呼吸的徵兆:
 a. 皮膚-蒼白、發紺,濕冷而黏
 b. 呼吸-短促困難,須以坐姿呼吸,容易疲勞
 c. 意識-焦慮→不安→混亂→不清
 d. 呼吸時有痰音

 照顧技巧:
 a. 姿勢-坐姿或坐臥姿,可在頭部或背部墊枕頭,嚴重者可將枕頭放置胸前或桌上,讓個
        案向前微靠,頭與雙手放在枕頭上
 b. 深呼吸-有助於肺下部換氣,使分泌物移除
 c. 有效咳嗽-有助於排出分泌物,使肺擴張,採坐姿為佳,利用枕頭支托胸與腹,先深呼
        吸三次,屏氣數秒,收縮胸肌與腹肌,接著咳嗽,每次深呼吸後的咳嗽次數不可超過兩
        次。若咳嗽方式不對,用力過猛,反而會增加心、肺、腦的負荷。
 e. 翻身與下床活動-預防分泌物積聚在肺,促進血液循環,臥床個案須至少每兩小時翻一
        次身,每日下床2~3次,每次至少坐在椅子上20分鐘以上。
 f. 水分-有助於使肺的分泌物排出,每日正常成年人應飲水2000~3000cc。

 氧療法:
 a. 功用-可緩和低血壓
 b. 注意-有危險性及副作用,因此須遵守以下注意事項
  (1)氧氣需溼化,若乾燥會刺激黏膜
  (2)依醫囑執行
  (3)周圍不可吸菸、使用油劑或會產生火花的物品
  (4)隨時觀察個案,了解其呼吸困難是否改善

 拍痰:
 a. 目的-除去呼吸道的分泌物,增加肺功能,對支氣管炎、痰多或肺部擴張不全的個案很
        有幫助
 b. 概念-利用手部拍痰,鬆動黏附於氣管上的痰,藉由咳出或抽痰改善呼吸
 c. 方法-手成杯狀,在背部規律拍擊,每部位拍3~5分鐘
  (1)肺上葉⇨仰躺,頭抬高,由肩往下拍前胸左右側,也可站立於個案背後,由肩向下拍
             左右兩側
  (2)肺中葉⇨側躺,手臂放於胸前,可利用枕頭支托,由腰向腋下拍擊
  (3)肺下葉⇨趴臥姿,以枕頭支托腹部,使胸往下傾斜30度,由肺底往肩部左右拍擊
 d. 注意-拍痰者不可佩戴手錶或手鍊,亦不可留指甲,拍痰要避免於飯後執行,最好在飯
        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進行,還要避免拍到腎、胸骨、脊椎或疼痛處